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81年,是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所属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17年更名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2年经省编办批准,山东考古博物馆正式挂牌。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主要承担全省地下文物的调查、勘探、发掘、保护、研究等工作,承担全省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工作,承担考古成果的阐释、传播等工作,承担考古科学展示宣传教育等工作。
全院核定编制132人,目前在编在职10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5人,具有博士4人,硕士以上学历68人,21人具有发掘项目负责人资质。内设16个部室,涵盖了史前、商周、战国秦汉、石窟寺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和考古博物馆等多个专业方向,省内设有临淄、曲阜、滕州等工作站。在临淄区与北京大学联合建设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经培养出一支田野考古为基础、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年轻人为骨干和主体的专业队伍。
自成立以来,积极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工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大遗址保护、国家与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山东考古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框架,是国内最早建立完善史前文化谱系的地区。近年来,跋山旧石器遗址群、赵家徐姚、扁扁洞、张马屯等文化遗存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时代一段段空白,展现了山东在旧石器文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与农业起源研究上的广阔前景;后李、北辛、大汶口、焦家、岗上、城子崖、两城镇等遗址的考古成果,逐渐拼合出中国东部地区从聚落初兴到早期国家的发展路径,为中华文明起源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随着齐故城、鲁故城、稷下学宫、琅琊台等遗址的发掘,逐渐揭示出齐鲁考古学文化的深层内涵,齐鲁文明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彰显,揭示出其在中华文化传统形成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工作中荣获多项荣誉,15个考古发掘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个项目获六大“中国考古新发现”。4次被人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3人具有人才称号,分别为泰山学者、齐鲁文化名家和中宣部第六批青年拔尖人才。
启航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考古博物馆)通过搭建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增强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创新能力,打造院馆一体的工作格局,以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为己任,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山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