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新石器早期考古学 文化研究—后李文化研究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笑梅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东地区新石器早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其最终成果专著《后李文化研究》日前完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山东在鲁北地区发现一种早期新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后李文化的发现与确立,为山东地区史前考古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使这一地区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文化的距离大大缩短,为我们区别和寻找更早期新石器文化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内容及观点

(一)关于后李文化的研究。后李文化时期遗物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有所发现,但由于资料缺乏,地层依据且较零散,人们对其文化面貌认识不清,往往将之归为北辛、大汶口、龙山乃至商周时期的文化。临淄区后李遗址一期文化的发现,明确了该类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早于北辛晚期)及文化面特征,进而在鲁北地区文物普查资料中,找到许多这一时期的遗存和线索,以此提出了后李文化的命名问题。章丘西河、小荆山的发现与发掘,使后李文化的文化面貌更加清晰。前埠下遗址的发掘使后李文化分布范围从小清河流域扩大至为潍河流域。后李文化测定年代为距今8500—7500年,其大型房址的普遍存在及墓葬中无随葬品所表示的无等级之分的特点与母系大家族相联系。因此,后李文化应界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段。

后李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小荆山遗址的钻探资料表明后李文化时期环壕聚落已经存在。后李文化的房子多为半地穴建筑,面积多在20—50余平方米,房内大多留有房屋使用时的日常用品及生产工具,反映了房子废弃前的原貌,使我们可以判断房内不同区域的用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后李文化墓葬排列整齐,具有明显氏族墓地的特点,但墓葬内除少数随葬以小量装饰品外,不见其他日常用品及生产工具,反映了个人私有财产的贫乏。后李文化大多数灰坑内遗物甚少,个别坑有完整的陶器的灰坑及后李、彭家庄遗址结构规整的沟当有专门的用途。后李文化的遗物中以陶器最具特色,陶器以含砂陶为主。除前埠下遗址陶器的含砂羼滑石粒外,很少夹杂别的羼和料,不见泥质陶。陶色以红、红褐为主。由于烧成温度较低,受火不均匀,常在一件陶器上见几种陶色。以圜底器占绝大多数,有少量平底器、圈足器,晚期出现多乳丁足器。器类单调,以各种型式的釜为主,、碗占一定比例。此外有罐、壶、盂、盆、箕形器、盖、杯、盘、支脚等。后李文化的石、骨、角、蚌器比较发达,磨制石器达到较高的水平。

(二)重要遗址综述。主要对各遗址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沿革及发掘过程与收获进行了阐述。通过论述及回顾,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各遗址所处的自然及历史环境,了解我们对于后李文化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这是在发掘报告中所没有或无法表达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对一些发掘中的得失问题进行了检讨,使我们在对后李文化进行研究时,减少许多误导,如小荆山的面积、房址的柱洞等问题,前埠下陶釜的扳耳所占比例等等,都是研究后李文化等所应注意的问题。

二、学术价值与影响

“后李文化研究”课题除取得以上学术成果外,还有其深刻社会意义和影响,主要表现为:

1、该项成果填补了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黄河中游地区发现白家村文化(或称为老官台文化等),在下游河曲地带(指古代黄河)南侧发现裴里岗文化,东北侧发现了徐水南庄头遗址及磁山文化等早期新石器文化。黄河东南部与泰沂山脉之间则是一片空白。2、课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影响着山东地区几年来该时期遗址的发掘工作。课题从后李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聚落形态、埋葬习俗、工艺技术、经济类型、社会结构、分期与年代、类型与源流、环境与文化、传播与影响等多个角度加以研究。在翻检以往的资料中,发现许多资料在发掘过程中没有被注意到或注意力不够。3、后李文化研究成果为我们以后寻找该类文化遗存及在山东地区寻找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文化之间的古遗址提供了线索。4、该成果的完成,也使我们认识到以往许多工作的不足。如墓葬发掘数量太少,遗址发掘应从聚落研究的角角大范围揭露,对已发现的遗址应进行认真细致的钻探及发掘过程中对动物遗骸采集、植物土样的收集、测年标本的选取等等,都是以后在对后李文化和其他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所应注意的。

来源:光明日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章丘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