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往跋山 人类家园——我院沂水跋山遗址开展“公众考古”活动,群众零距离体验考古魅力

为献礼“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和保护文化遗产,推动考古走进群众,满足公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需求,5月14日下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沂水县文旅局举办“象”往跋山、人类家园——“公众考古”走进跋山遗址活动。本次沉浸式公众考古体验活动,旨在利用现有材料和手段重新展示古代文物和古人类生存技法,向大众科普考古知识,宣传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将神秘的考古原汁原味地交给公众。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沂水社会各界、各年龄段不少考古爱好者的积极参加。



走进沂水跋山遗址

跋山遗址是目前山东地区发现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旷野遗存。于2020年发现,2021年进行第一阶段发掘。出土石制品及动物化石数量丰富多样,且含有动物骨、角、牙等制作的工具。文化堆积很可能存在多个古人类活动面,存在用火和肢解动物的人类行为。其发现填补了山东及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尤其是以古菱齿象骨骼为主的动物化石与大量石器间杂分布,为复原、研究晚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对遗址的利用情况及生计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学材料。其地层堆积厚重,文化时代跨度大,地质埋藏堆积过程复杂而丰富,为认识中国及东亚现代人出现与发展提供了非常关键新证据。对回答晚更新世中晚期山东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化,末次冰期东亚现代人起源、迁徙等国际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考古遗址变身教学课堂

本次考古体验活动,旨在让公众走近跋山遗址,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遗址执行领队李罡带领大家参观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包括地层、探方、石器标本、动物标本、洛阳铲、手铲等发掘工具。随后讲解了跋山遗址的发现、发掘过程以及保护利用情况和旧石器考古相关知识,现场解答了“考古是什么”以及“考古为了什么”等群众关心及感兴趣的问题。


零距离体验考古魅力

活动现场设置了考古发掘体验区和石器打制区,供大家现场体验、探索,备受欢迎。大朋友、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与考古工具和文物标本亲密接触,纷纷化身“考古学家”,边听考古队员们讲解石器打制要领和窍门,边利用“考古”工具模拟发掘“现场”,体验百万年前古人类生活方式,近距离感知祖先的智慧,了解人类历史,感受考古的魅力与乐趣。在考古队员的指导下,大家纷纷现场体验打制石器,对石器打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收获了自己的打制石器留作纪念,从方寸石块间追寻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足迹,感知远古的神秘色彩和岁月情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而古迹遗址是其精神载体,对于传承文化、延续根脉起到无法比拟和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次公众考古宣传与体验活动使大众走近考古、了解遗址价值,寓教于乐,串联了沂水县博物馆、跋山水库景区、考古遗址点等,突出文旅融合,使文物“活”了起来,让公众在参观体验中了解考古,学习知识,汲取力量,使专业考古与大众紧密融合,唤起大家对考古、文物、文化遗产的敬畏、保护、传承、发展意识,激发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饱含热情、自愿自觉的加入到文物和遗产保护的行列,促进了大众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曾说:“考古学是小众,但考古事业是大众。”现在考古需要两方面力量,一个是科学家的力量,更重要的是社会。考古应从娃娃抓起,把考古的种子深埋于孩子心中,期待着它们生根发芽。


制作:张鸷  

摄像:黄大科

供图:郭其祝 尹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