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大韩东周墓葬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一期项目顺利结项

6月19日,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的《山东省滕州市大韩东周墓葬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一期)》顺利通过结项验收。

会议邀请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潘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东波,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延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梁宏刚,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副研究员丁忠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延常,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无机质文物保护修复部副研究员蔡友振参加验收评审。

保护修复工作汇报

与会专家实地考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鲁中南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观摩一期项目保护修复完成的青铜器,参观滕州大韩墓地出土文物库房,并就该墓地出土不同材质文物的保护修复现场交流意见。


与会专家考察现场

项目负责人代全龙代表项目组汇报了在开展大韩墓地一期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时所进行的文物遗存信息提取、出土青铜器相关的科技分析、本次保护修复青铜器中的典型案例,并就文物入库提出保存环境建议。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汇报,查阅了保护修复档案、报告等资料,经质询、讨论认为该项目的分析检测到位,病害评估全面,采用的保护修复步骤和技术合理,选用的保护修复材料适宜,保护修复效果良好。项目注重保护修复中的科学研究,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开展多方面、多学科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资料信息,为后续考古学、科技史等其他学科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项目按照批复方案要求,管理规范,档案资料齐全,完成284件(组)青铜器保护修复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较好的完成了项目。


保护修复完成的部分青铜器

保护修复前后对比图


与会专家分别就重视研究埋藏环境对出土青铜器保存状况产生异同的原因及特征,科学检测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科学分析取样以及备用样的留存,科学分析要尽可能先于保护修复工作,保护修复中检测分析的基础研究与针对性研究,锈蚀物活动性的判定及去除的多寡,保护修复效果是满足博物馆展览要求还是仅仅满足考古报告的编写,考古发掘文物从出土到展览全流程器物遗存信息的全面提取与认知,多与相关单位进行新技术新材料交流及应用工作,保护修复报告编制的体例问题等给予了诸多建议,这对于大韩墓地青铜器保护修复二期项目以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