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坚守,致敬文明的守护者——山东考古工地掠影

今夏,我国大部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出现罕见酷暑。7月时值盛夏,山东地区连续出现35°C以上高温天气,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但为了配合山东各地大型基本建设的顺利施工,及时做好占压区域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依然奋战在田野工地一线,不畏酷暑,坚守工作岗位,诠释了考古工作人员严谨的职业操守和良好的行业精神。现走进济青高铁临淄北站考古工地,去感受考古工作者高温“烤”验下工作和生活



夏日清晨,工作人员来到考古发掘现场等待一天工作的开始。考古工地工作人员,基本包括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技术人员一般来自考古所、博物馆、高校等考古专业机构,主要负责工地的发掘、绘图和资料整理工作;工人是配合考古队技术人员进行田野发掘的人员,通常是来自工地附近村庄的农民。


8点,气温34度,多云、无风,典型的蒸笼天气。工地上,工人忙于清理地表耕土或遗迹内的填土。工作不久,大家已经汗流浃背了。

工人将探方内表土清理完毕后,由考古技术人员用手铲进行“刮面”。烈日下进行刮面,对考古工作者的体力、脑力、眼力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在刮面工作结束后,考古工作者通过土质、土色、包含物的不同在各个探方划分出不同的遗迹单位。根据叠压打破关系,确定遗迹相对年代的早晚,然后对时代较晚的遗迹进行发掘。

在“蒸笼”天气下,技术人员与工人对所发掘的遗迹单位进行“找边”工作。


烈日炎炎,在狭小的墓坑中,考古工作者仔细清理墓室底部,用竹签剔除附着在尸骨上的浮土。不停的用毛巾擦拭汗水,依旧大汗淋漓。


巾帼不让须眉,田野发掘不仅只有男性,女性也顶半边天;对于埋藏较深的墓葬,必须依靠梯子进行上下。

技术人员在墓底,需要和墓口的工人合作,利用土兜和绳索来搬运墓室底部的填土。


夏日阳光较盛,对遗迹的拍照有一定影响,因此需要撑起幕布遮挡阳光,以便得到成像较为清晰的遗迹照片。

遗迹单位发掘结束之后的绘图,意味着工作的小成,意味着可以短暂的体力休息,是工地比较令人舒爽的事情。但是绘图也得需要付出思考与耐心。


夏天暴雨、狂风经常突至,对正常考古发掘会带来不利影响。大风过境,刮倒了工地四周的围栏。



风雨过后,围栏之外聚集着对考古好奇的群众。



再辛苦的工作,再炎热的天气,也有工作之余的喜悦,和考古队员那灿烂的笑容。



考古队员居住的房子都尽可能的装上了空调,这样在炎热的夏季才能及时整理资料,才能有心情的投入学习。



天逐渐凉快起来,但下班时间也到了,一声哨响,工人及考古队员有序离开工地。



烈日渐落,高温消退。队员们脱下长衣长裤草帽套袖,简单洗漱下,便聚在一起用餐,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面对古人所留下的文化财富,需要考古工作者投入百倍精力去保护这些遗产,皓首穷经地去释读无字“地书”,方能做到“不辱使命,守土有责”,这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所需要谨记的,更是支撑考古工作者前行的动力。田野考古工作固然辛苦,但面对行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只会让人砥砺前行、一如既往,做称职的“文明的守护者”,我们为从事这项工作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