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临淄赵家徐姚遗址获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3月27日至28日,万众瞩目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召开。经过3月27日全天的项目汇报,28日上午,评委会综合评议后,最终评选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临淄赵家徐姚遗址成功入选。
根据投票结果,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10个项目(按年代早晚排序)包括: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临淄赵家徐姚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路以南,庄岳路以东。遗址北距齐国故城遗址约5千米,东北距后李遗址约4.2千米,南距淄河约1.2千米。属泰沂山系北麓的山前倾斜平原。
遗址距今1.1~1.5万年,发现了埋葬在冲积扇加积过程中的大面积、多频次红烧土堆积,目前确认的分布面积已达数平方千米。在发掘红烧土堆积过程中,于赵家徐姚村西发现一处距今1.31~1.33万年的临时性活动营地,总面积约400平方米,至少有火塘3处,呈品字形分布,围绕火塘发现遗物1000余件。以动物骨骼为主,陶片、陶塑次之,少量石制品、蚌壳制品。其中陶片200余件,包括可复原陶器2件、花边口沿6件,穿孔陶片5件。均为夹炭红陶,质地均匀、器型规整、表面磨光。陶塑100余件,质地细腻,形态多样。蚌制品20余件,其中穿孔蚌器1件。石制品50余件,多权宜性工具。骨骼标本500余件,以鸟类和鹿类为主。
赵家徐姚遗址保存完整,遗物丰富,性质明确,年代关键。是华北地区乃至国内旧新过渡阶段的重大考古发现,对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组织形态和人类生业模式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遗址揭露了鲁北山前冲积扇最为完整的地层序列,为山前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及为古环境复原提供重要依据。并为下一步鲁北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开展相关考古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该遗址既是中国北方地区出土陶器年代最早的,也是国内出土早期陶片数量最多的,充分反映了制陶工艺的技术成就。这也充分说明该地区存在更早的陶器起源阶段,刷新了人们对该阶段制陶水平的认知,为国际上更深刻理解陶器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三)该遗址揭露了一处是古人活动营地,是目前早期陶器使用场景的最完整展现。丰富的遗存很好的揭示了古人的生活面貌,明确了陶器在这一阶段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处在核心地位。
(四)赵家徐姚遗址发现了人类用火管理景观的最早的、直接的考古证据,也是世界范围内崭新的考古材料。充分说明在旧新过渡阶段,人们用火开启了人与环境互动的新模式,开始大范围改造景观,是人类用火史上里程碑式的进步。
(五)该遗址的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国内史前考古的关键缺环,更为认识旧新石器过渡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关键证据,是我国万年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实证。
赵家徐姚遗址见证了人类大规模用火向自然攫取资源,用火来改变工具材料,进行陶器的创造发明过程。人类在这里展现了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为理解农业起源过程中的人类行为、技术选择、生态位构建、景观变迁及社会组织模式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从认识上改变了东亚地区农业起源模式的观察维度,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和农业起源路径的差异。
(赵益超、孙倩倩)

遗址从西北向东南方向侧视图

遗物分布及红烧土分布

遗址出土可复原陶器标本

遗址出土穿孔陶片及花边口沿

出土陶片微痕分析(夹植物茎秆、制作陶器工具痕、烟炱痕迹)

遗址出土原始陶塑

遗址出土动物骨骼

遗址出土蚌壳及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