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专家座谈会
1月15日上午,我院邀请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戴向明教授、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炜林教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兴涛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吴卫红教授,以《从近年考古发现与研究看“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为题开展座谈。
座谈由孙波院长主持。他表示,仰韶文化因其所处的特殊位置和时代,始终是学界研究关注的重点,尤其近年来有关仰韶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不断涌现,研究成果亮点频现。几位学者长期躬耕于黄河中游考古工作,在相关研究方面建树颇丰,同时邀请致力于江淮地区研究的学者,从不同视角一道对仰韶文化进行解读。
座谈以魏兴涛老师对近年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梳理介绍开篇,随后各位专家对我院青年考古工作者提出的话题进行解答与阐释,其中涉及到仰韶文化内涵、聚落演变、社会发展、互动交流等各方面。
有专家指出,各区域的“仰韶文化”自有其不同的源流、人群构成和文化传统,我们应该以考古材料体现出的核心内涵为抓手,对仰韶文化不同地域的发展轨迹进行辨析。
对于大家普遍关注的自仰韶中期以来区域社会及其中心聚落的出现,至仰韶晚期发生的区域重心转移和都邑性聚落产生等问题,专家们均作出了精彩解读。有专家指出,农业基础积累和人口增长应是促使仰韶文化聚落走向繁荣的主要原因,后随着区域间的交往互动加强、人群流动加剧,不同农业技术、文化习俗和精神信仰的传播,对特殊资源的控制与竞争等情况出现,仰韶社会也渐趋复杂化,甚至催化出文明曙光的显现。
至于对各阶段仰韶文化社会复杂程度的评估,有学者提出应保持谨慎的态度,目前考古资料毕竟有限,有待更多考古工作的开展以对仰韶社会进行解读,理解认识仰韶文化和早期文明,任重而道远。不过即便如此,发生在仰韶时代,以黄河中游为地理核心、各区域广泛交流互动的“中国相互作用圈”的形成,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仰韶文化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此外,各位学者还对“中心聚落与大型聚落的辨析”、“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在不同环境背景下的适用性”等问题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