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象”往跋山 人类家园——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
发掘单位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李罡
发掘背景
跋山遗址群是对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其发现和研究已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
跋山遗址位于鲁中南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河奎村,文化遗物出自古沂河阶地中下部。2020年7月,遗址因水库泄洪冲刷河道而被发现,残存面积近1000平方米。近8米的文化堆积保存距今10~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珍贵证据,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来石器工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演进的清晰轨迹。目前,已对跋山遗址连续开展3个年度发掘工作,发掘面积225平方米,出土、采集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3万件、动物骨骼1万余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下文化层集中出土8具古菱齿象下颌及部分骨牙角制品,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型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
考古发掘收获
跋山遗址的发现为寻找更多时空范围内的旧石器遗址提供重要线索。目前已在沂河上游区域发现包括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以及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址80余处,包括沂河头、水门、葛庄及南黄遗址等。其中地层堆积最为厚重的水泉峪遗址初步测年数据为距今2.09~6.5万年,涵盖细石器和简单石核-石片两个文化传统,其与跋山遗址至少保存了1.5万年的重叠地层,石器面貌具有明显继承发展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细石器所在层位采用两种测年方法进行测定,初步数据集中在距今2.4和2.8万年两个阶段,使山东地区成为华北南部地区早期细石器技术出现的区域之一,为探讨东北亚南部细石器起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
跋山遗址群主要遗址分布情况
跋山遗址地貌航拍
跋山遗址8米厚地层堆积
跋山遗址第一期古人类活动面
跋山遗址第一期地层出土象牙制铲形器
沂源沂河头遗址2023年度发掘
沂水水门遗址探方3地层堆积
水泉峪遗址出土船形石核
跋山、水泉峪遗址地层堆积柱状图
发掘工作自开始便注重多学科合作研究,其中以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队伍为主,联合多个科研单位业务人员深度介入年代样品及环境样品的采集、动物骨骼的加固与提取、脆弱文物室内CT扫描及保护方案的制定,以及古地貌分析、古DNA样品分析等,探讨跋山遗址群各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文化内涵。
价值与意义
跋山遗址群的发现和不断扩充,完整构建起山东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时空框架,进一步拓展了山东史前遗存的分布范围,是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阶段的重大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系统完善了海岱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通过对跋山遗址、水泉峪遗址的发掘和初步研究,已基本建立鲁中南乃至山东地区距今10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从旧石器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明显可分为4期,前3期以石核-石片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第4期则体现出以船形细石核为代表的技术特点。跋山遗址广泛使用脉石英作为原料,使用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文化特点,一直发展到距今3万年前后细石器技术的出现。水泉峪船形细石核技术传统承前启后,自距今2.8万年左右开始,一直发展到距今1.3~1.9万年的凤凰岭文化,以及至距今万年前后的扁扁洞遗址仍可见船形细石器技术孑遗,进而开启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明化进程。
跋山遗址群第一期文化
跋山遗址群第二期文化
跋山遗址群第三期文化
跋山遗址群第四期文化
(二)近5万件石制品与动物化石,在时空上完整展现海岱地区晚更新世人类连续发展的历史进程,将散布在周边地区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石英旧石器遗存完整连接起来,揭示了晚更新世华北、华中乃至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传统的一致性,说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长期连续发展的特点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显现。
跋山遗址群位于东亚脉石英石器工业中心
(三)首次揭示出10万年前古人类对巨型动物资源充分利用,生动再现古人类应对黄淮海之间晚更新世环境变迁的适应策略与历史场景。为应对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带来的环境变迁,古人类不断调整适应策略及维生方式,生动重现远古祖先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
跋山遗址8层下用火遗迹
(四)对建立东亚早期人类与文化持续演化发展提供重要证据。跋山遗址群保存的晚更新世以来的连续文化堆积,无间断的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均展现出本地区人类的连续发展历史进程。特别是距今6~7万年的第2期旧石器文化发展态势,更直接否定了末次冰期寒冷期东亚古人类灭绝的推论,清楚展示出本地区乃至中国与东亚早期人类与文化持续演化发展的路径。
发掘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