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王辉:田野考古中的地貌相关问题讨论
2022年9月6日下午,应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辉先生在临淄赵家徐姚遗址驻地为我院驻临淄地区各考古队的业务工作人员做“田野考古中的地貌相关问题讨论”的专题讲座。本次会议由赵家徐姚遗址发掘领队赵益超队长主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教授团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驻临淄工作人员、赵家徐姚遗址考古队队员及曲阜师范大学实习生、辽宁师范大学实习生参加讲座。
会议伊始,王辉老师从地表形态、空间尺度、动力机制、动态变化以及分布规律等方面对地貌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强调地貌研究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内在统一性。
然后,王辉老师提出考古学研究中的地貌问题注意涉及遗址形成过程与人地关系两大方面的内容。遗址形成过程作为以聚落考古为导向的田野考古的基本研究内容,地貌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地貌沉积和侵蚀过程,使遗址所处的地貌位置、遗址区的地貌结构、遗物的埋藏状况等考古材料本身都处于变化之中。今天的状况只是长期演变过程中的暂时结果。另一方面,地貌作为当时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地关系研究中的意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聚落选址、生业状况等人类活动都是与地貌直接相关,同时,地貌还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小环境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接着,王老师就地貌对考古材料本身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列举盘龙城遗址、古城寨遗址、栎阳城遗址以及三杨庄遗址,说明后期地貌演化会间接影响研究者对考古材料的判断,造成对考古材料认识的偏差。进而,通过列举泥河湾盆地、青海喇家遗址以及北京通州潞城的例子,说明考古调查、考古钻探以及考古发掘等田野考古的不同环节中地貌研究的作用。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王老师从不同尺度的聚落形态与地貌的关系、生业与地貌的关系、景观考古和灾害的地貌背景四个方面论述了相关的地貌问题,并强调了不同地貌单元小环境条件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后,王辉老师对考古学中地貌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地貌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地貌位置、地貌结构、地貌演化的历史等。这些都与田野考古有着密切的关联。相关的研究内容还包括地貌演化的动力和机制,它们有助于增进对地貌特点、结构和过程的理解。考古学地貌研究要坚持相关性、地貌和沉积相结合、多空间尺度、地貌和演化历史相结合与地貌和动力过程相结合的几个原则。在研究方法上,王辉老师认为,不同地貌单元的地层序列以及这些地貌单元的空间关系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在野外和实验室分析中,要抓住沉积物的性质和时代这两条主线。然后,以宏观和流域尺度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形成的相关问题。
王辉老师也根据赵家徐姚遗址的地貌和沉积特征进行了解释。遗址所处的河流出山口位置适合冲积扇的发育,埋藏古河道以及大面积分布的砂黏互层沉积则表明赵家徐姚遗址当时处于扇缘的位置。遗址周边区域的地貌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化,并明显受到第四纪环境变化的影响。针对冲积扇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沉积特征以及演化等问题,王辉老师进行了介绍,并再次强调要基于地层研究地貌以及努力做到结构、演化和动力相统一的观点。
在提问讨论环节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老师就在此前考古工作中对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的划分是否准确以及地貌在山东晚期考古的应用两个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两位老师也仔细回答了与会人员提出的问题。赵益超老师对王辉老师的详细讲述表达感谢,本场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