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运河沿线的兄弟们

文物工作干久了,容易得一种病,好像这工作是你的命,守护、传承成为一种本能。

因为运河,我与他们相识相知——我所尊敬的运河沿线奔走在文物工作第一线的兄弟们。只要想起,那些时光、无数片段就会奔涌而来,温暖、感动、自豪在心底升腾,眼睛濡湿。


魏辉,很温和,笑起来眼睛如弯月,站在人群中再平凡不过。可只要谈及临清的文物,他就会用一口扎实的临清话娓娓道来,历数前世今生,那一刻熠熠生辉。会通闸、月径桥、临清钞关、鳌头矶……,在他的讲述里鲜活生动、丰富有趣。


临清古城区的运河古道整治任务之艰巨,已是言语不足述;整治后的运河再也不复昔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之模样。那些时日,魏辉似乎长在了运河上,挨家挨户做工作,日夜跟着工人们一起穿梭于工地上;运河古闸修缮之时,他小心翼翼、精益求精,以致我们能在一座古闸上触摸到元、明两个王朝的历史印迹,部分闸体尽量征集老砖修缮,充满古韵。我跟着他走在临清中州古城的街巷内,那依然是明代时候的街巷肌理,他说到“我们终于把古城保下来了”的那刻,我眼泪涌动。我若干年前初识他,知他“三普”时经常垫钱普查文物,便深受感动。干文物的人,经常会有些愚气和呆气,不为名利,一往而情深,仅仅是因为要把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留存至今的文物能守护好,传承下去。


李苑峰,与惯常朴实无华的文物人相比,气质冷静散淡,有大哥范,开口即是极好听的普通话,让我很有武侠小说人物的既视感。因他,阳谷段运河四个元代古闸修缮质量之高、体量之巨、选材之严,无出其右者。

大运河阳谷段世界遗产位于郊野、村庄,申遗迫近之期,有半年多的时光,李所仅回家一次,其余时间均在工地上与工人们一起吃住。他对施工要求之严格,让人动容,闸体稍稍砌歪了一点即推倒重来。久而久之,工人们对他极是尊重,修缮时愈加用心。有时会开玩笑的问他,何苦这么认真,他清淡的说,我们今日看到元代时的工程质量如此用心讲究,希望后人看到今天我们的工程,也能有如此评价。

大男人的他,会笑盈盈问老大爷,坐在这600多年的元代古闸上钓鱼,什么感觉?老大爷回一句鱼儿好难钓啊,答非所问,夕阳下两厢安好。老百姓们皆认识这个日日走在运河边上的汉子,极其热情的招呼他,硬塞给他各种土特产,偶尔他会拿一个西红柿,吃的香甜。他说的沉静,不是这点东西,而是两岸百姓们的热情、友善,让他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的价值所在,文物的尊严所在。我一遍遍翻着他发来的照片,落日余晖里,运河小道向远方延展,运河水干净清澈,古闸桥面古朴安静,角落里的木质牌子上写着“守护运河、守望美好"。

种法义,原是一名转业军人,圆形的脸庞让他不经意多了几丝温柔。从初入文物行业的茫然无措,到今时今日谈及文物工作时的动情,让人感喟。

微山段湖中运道几经变迁,南四湖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即使专业的水利专家厘清发展脉络也极为不易。那段时间种所白天监督工程的进展和质量,夜晚翻阅史料、恶补历史,终究是云开见月,学有所成。当时当日印度籍专家考察评估这一段落时,他作为讲解员,幸不辱使命、出口成章。我永不会忘记任务完成后,他圆圆的脸庞上孩子般开心的笑容。

有时候会想,文物工作的意义。其实,每个人都会对儿时成长的地方有深厚的情感,若恰巧这个地方有个古桥,有个小庙,又或者有个故居,有个旧址,甚至是颗古树,它们饱经风雨从历史深处走来,那么与之相伴的传说、故事必定也从爷爷的爷爷的口中,植入了我们的记忆深处。把他们保护、传承下去,就是文物工作最朴素的意义。若还能把破败的修一下,荒置的用起来,让我们记忆深处的情感有了寄托的地方,可以触摸到时光流逝的痕迹,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魅力,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美好。


作为文物,大运河的价值已举世瞩目,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山东段自德州流经至枣庄,自元初郭守敬勘测地势,选定路线,开挖运河以来,其通航之复杂,治理之艰难,元明清三代无有比肩者。此段运河一直受困于地势之高,史称“水脊”,船行至此段,被称为“翻山越岭”,加之南部屡受黄河侵扰,水源缺乏成为妨碍运河通航的难题,甚至深藏山谷的500余处泉水都难逃被疏浚济运的命运。沿岸因运河而生的城镇村庄无一不与运河的兴衰紧密相连,这些确保运河畅通的水工设施、见证商旅往来的会馆衙署、标志城镇兴起的民居建筑.....饱经磨砺从历史中走来,又该有多少故事昭示世人,启迪来者?


我有幸与运河沿线的兄弟们相识相知,一起感受对运河、对文物工作的纯粹的热爱,眼中有泪,泪里是欢喜。我所述只是一二,还有太多值得书写的人和事,我们仰慕的单院长,我们敬重的由局长,我们热爱的孙大姐,我们帅气的黄晓帆……,也不仅仅是运河沿线,有太多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值得尊敬。


(编者按:作者为原省文物局文保处工作人员,曾负责大运河申遗工作,因工作岗位变动,无意间谈起过去深入基层工作,忆起大运河申遗,遂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道出了深藏脑海中多年的记忆。文中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令人艳羡的工作环境,可读罢,犹如一股细细的暖流慢慢滋润心田,感动和钦佩油然而生。文物考古战线有那么一群人,工作环境就是野外,工作时间是春夏秋冬,为文物保护工作,有的日复一日厮守,有的为完成任务需要冲锋陷阵,战严寒、斗酷暑,舍小家、为国家,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向平凡的文物考古人致敬,向他们在平凡岗位上长期坚守和默默奉献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