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考古人探访齐鲁遗址 在田野中发现历史

      曲阜杏坛学校墓地的东周墓葬中,发现殉葬有狗的腰坑;山亭海子遗址的汉代畜圈厕所; 龙山早期基层聚落面貌逐渐还原……这些均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今年的新发现。从年初到年底,他们共发掘了十余处重要遗址。风格迥异的文物、殉葬、“沉睡”于地下的古遗址……每一次被冠以神秘标签的发现背后,都是考古人的坚守和内心的严谨。

  临近年底,在天寒地冻为考古增加难题的情况下,这些考古人仍驻守在滨州、枣庄和曲阜等地的野外,在历史与当下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在田野中发现历史、重现历史,抽丝剥茧。近日,记者跟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一起还原这些历史的片段。


片段1 聚落遗址重现生活场景
      ●滕州西孟庄遗址:“院墙”内外
  从10月初开始,领队梅圆圆已经在工地上待了两个多月。为配合枣菏高速的建设,作为考古人,她需要做的是通过发掘探明地下文物以进行保护。挖下去的每一铲土、文物上的每一道纹络,都是他们要反复确认的历史痕迹。然而,寒冬里的降雪和降温给发掘又增添了难度。
  12月13日,西孟村南,已开方的遗址北侧堆满了草毡,因前段时间的降雪,土层大部分还是湿的,土质变黏,对继续发掘和已发掘土层的清理工作来说,都是挑战。大片的遗址上分布有几条考古人员标出的界限,自东南方向延伸,将遗址分为生活聚落区及外围的黑土区域。
  “最先来到这的时候我们先发现的是这片黑土区域,顺着这边往西扩,很快就发现了一道龙山时期的长基槽,基槽内规律的分布着柱坑,我们简称其‘院墙’。‘院墙’将遗址居住区和外围区域分隔开,这些黑土就是居住区周边比较低洼的部分,或者是当时人生活时往外围倾倒的垃圾。外围黑土完全没有漫过‘院墙’,与居住区形成了明显分界,也说明当时的人生活还是比较讲究的。”梅圆圆介绍。
  遗憾的是,遗址被破坏得比较严重。“西边地势比较高,破坏比较严重。当时的人在这个地方不停地生活,房子之间也形成了叠压的关系。”梅圆圆指着南侧一个探方介绍,根据发掘出的柱洞可以推断,仅这个探方里就发现有四间房子。“有三间是地面式的,底下还叠压着一座半地穴式的房子。整体看来,西孟庄遗址的年代属于龙山早期,虽然面积较小,但却是一处比较完整的基层聚落。”
      ●山亭海子遗址:发现汉代畜圈厕所
  海子遗址位于薛河西堤断崖以西,因2015年12月10日在西侧庄里水库附近考古调查而发现,并于去年开始发掘。尽管发掘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领队吕凯仍不敢懈怠。
  14日,连日低温,海子遗址内的探方中仍有积雪堆积,土层冻得厉害。吕凯拿着手铲在东侧一个探方中继续发掘,他已经在东北角这片3000平米左右的范围内发掘了9个多月。
  “今年比较有意思的是发现了6座汉代畜圈厕所,从形制上看是长方形的地穴式空间,墙基是用石头构筑的。在两侧还有斜石板铺的通道,考虑是喂饲料的,取土样分析后指向这里曾是畜圈厕所。”吕凯告诉记者,海子遗址发现的畜圈厕所在同期其他遗址中是很少见的,可为汉代建筑形制、生产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尽管没有发现当时人类居住的房子,不过根据遗存可以推测,在周围的空地上曾存在汉代的建筑。“在遗址内发现了大量规整的汉代灰坑,可能为窖藏,它们相间分布,中间留有空地,空地处可能存有地面式的房子。”同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座汉代的井,“水井一般离住宅比较近,便于取水。”这些都说明,这里曾经是一处聚落遗址。
  

    片段2 再现殉葬
      ●曲阜杏坛学校墓地:腰坑殉狗
  曲阜杏坛学校墓地位于曲阜市区东南部,距鲁国故城东南角约900米,是曲阜地区目前发掘规模最大,揭露较完整的一处大型东周墓地。13日,记者探访发现,墓葬多为南北和东西向,不同墓区墓向差异明显,且均有一定距离的间隔,墓区内部墓向较为一致,呈现按区域分布的特点。“墓地规划性强,分组明晰。”领队董文斌分析。
  “根据墓向和距离分布可分为五个墓区。墓葬规模均为中小型墓葬,中型墓葬,均为一棺一椁;小型墓葬均为一棺。器物多放置在棺椁之间,少数放置棺内及棺上。”董文斌介绍。
  特别的是,少数墓葬有腰坑和壁龛,腰坑均殉葬有狗。商代人死后下葬,通常会在墓底中央墓主腰部下的位置,刻意挖出一个小坑即腰坑,坑内殉牲或者葬物,一般放置一条狗,即为殉狗。
  杏坛学校墓地紧邻鲁故城,据规模、形制和器物分析多属士级贵族和平民墓葬,墓主人极有可能属于城内居民,与鲁故城有着紧密的关系。“墓地聚族而葬,夫妻并行,布局有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礼中的昭穆制度。”董文斌说。
  在外考古,对文物出土后及时修复整理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在工地附近的简易工作间里,架子上摆满了已经修复好的文物,文物修复人员正对墓葬中出土的器物进行清理和修复,同时进行编号整理。“目前出土器物总计500余件,陶器300余件,彩绘陶近150件,铜器100余件,其余为骨器、玉石器、蚌器等。陶器器类繁多,有鬲、鼎、簋、盖豆、浅盘豆、鍑、盂等,彩绘器又分白色和红色两类。”董文斌说。
      ●滕州大韩东周墓地:墓地事先经过规划
  大韩墓地位于枣庄市滕州市官桥镇大韩村村东。早在2011年底,大韩村遗址就被公布为枣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认为是四五千年前龙山文化至汉代的生活遗址。
  2017年初,墓地发生盗掘,随即保护性发掘工作展开。13日,记者在大韩东周墓地现场发现,因前期遭受猖狂盗掘,工地内设有围栏、监控等保护设备,同时设有防护棚、墓壁支护和架网支护等安全支护。
  进入寒冬,恶劣的降雪天气没有阻碍住考古人的脚步。截至目前,现场共清理墓葬139座。特别的是,从发掘情况来看,大中小型墓葬分布均有一定规律。“首先,夫妻并穴合葬墓数量较多;其次,虽然小型墓打破大、中型墓是常态,但每类墓之间少有打破关系的,说明墓地事先经过一定规划。”领队郝导华介绍。
  在众多出土的墓葬中,等级差别也比较明显。其中,小型墓多为战国末期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随葬品较少。“大、中型墓可分为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且多为士一级贵族墓葬,有的甚至为卿大夫级别。”郝导华说。
  据郝导华介绍,墓葬中发现有殉人和腰坑、随葬青铜器和陶器,对研究墓葬制度和丧葬习俗、齐鲁文化的形成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价值。
    

  片段3 院落遗迹还原建筑面貌
      ●博兴龙华寺遗址:山东发现的最大北朝遗址
  龙华寺遗址位于博兴县城东北方向,因1923年该遗址出土隋代龙华寺碑而得名,为南北朝至隋代古寺庙遗址,是目前山东省发现的最大的北朝遗址。遗址处此前到底是何建筑、范围多大、功用如何,这是一直以来让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
  今年9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主动性发掘。李振光带领工作人员在冯吴村西南角,进行发掘。3个月以来,这片土地上曾经的面貌被慢慢剥露了出来。
  12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偌大的发掘场地中被剥露出了三组建筑基址:西南角的一组南北残存十余米,东西残存20余米的台基,台基上有墙基残存遗迹。台基北侧10余米处有一道东西长约20余米的类似墙基建筑。李振光告诉记者,“墙基北侧发现大量红烧土面及灰渣面,可以肯定是用火的痕迹,但具体功用尚不清晰。”
  此外,在发掘现场东部存在着另外一组大型夯土台基,台基外围残存了大量砖、瓦等建筑遗物,并发掘出与台基同时期的水井。李振光介绍,通过对此夯土台解剖及对应遗物特征判断,此夯土台基可能为隋代大型夯土台。

转载自《山东商报·速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