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7年度田野考古交流会在临淄工作站举行(一)
2018年1月25日至27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7年度田野考古交流会在临淄工作站举行。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举办多年“田野考古交流会”,此次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自由交流,以座谈的形式举行,要求各位田野考古工作人员结合主持或参加的工作项目,除介绍各自工作的收获外,重在梳理实际工作的思路、方法,总结经验或不足,提出问题或建议,也可结合自己的有关研究兴趣或研究心得,自拟题目,向大家进行介绍。期间还将邀请国内多名专家学者带来精彩专题讲座。
高明奎《泰安大汶口遗址2017年的考古工作及收获》
为配合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接续2016年的发掘任务,对大汶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发掘分北、南两区进行。北部发掘区位于河堤北侧,面积400平方米,接续2016年发掘区西边缘向西扩大揭露,旨在了解2016年新发现3座大房基周围的环境及其该区域内的布局结构、相互关系,为遗址微观聚落形态及社会状况的研究提供翔实资料。北部发掘区共解剖大汶口文化房址3座,清理大汶口文化墓葬1座,大汶口文化灰坑7个,龙山文化灰坑19个,近代灰坑1个,现代灰沟3条。房址F15平面近正方形,面积约20平方米,破坏较为严重,残存有排列整齐而有规律的柱洞15个,仅存少量垫土,未见倒塌堆积和烧烤面。房址F16平面近正方形,面积约20平方米。F16内堆积分为倒塌堆积层、活动面以及垫土层,倒塌堆积主要是大量的红烧土,主要集中于房址内部的东部及南部,活动面经过烧烤处理,部分活动面呈灰黑色,亦有黄褐色和红褐色等,活动面以下为垫土层,灰褐色粉沙性黏土,土质较为纯净。柱洞发现有12处。房址F17平面近正方形,面积约35平方米。F17内堆积分为倒塌堆积层、活动面以及垫土层,倒塌堆积主要是大量的红烧土,覆盖于整个房址之上,通过清剔红烧土可大致分辨出房址的东墙和北墙西端,墙体厚度约30cm。活动面经过烧烤处理,整体呈暗红色但未烧结成硬面,活动面以下为垫土层,灰褐色粉沙性黏土,土质较为纯净。柱洞发现有15个,较明显的是东南角的柱坑,柱坑内另有3个小柱洞。门道位于房址南侧正中,门道两侧各有一小柱洞。
南部发掘区清理出大量的柱洞或柱坑,形制规模不一、深浅不一,分布较为零乱,且互相存在叠压打破关系,目前辨认较为清楚的大汶口文化房址共4座,年代也集中于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大量柱洞和柱坑的发现,证明此处应为大汶口人群的密集活动场所,房址经过多次营造、修整、重建的过程。清理大汶口文化墓葬1座、宋元至清代墓葬8座,清理北辛文化灰坑2个、大汶口文化灰坑79个、近代灰坑2个,清理大汶口文化沟3条、汉代沟1条、现代灰沟2条。
此外,在大汶口遗址周边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调查面积近100平方公里,通过调查发现龙山文化时期至汉代遗址十余处。
北部发掘区航拍图
南部发掘区航拍图
F16平面图
朱超《2017年度城子崖遗址发掘收获》
为接续完成2016年的发掘任务,2017年2月至7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城子崖岳石晚期城址北门进行揭露,同时对遗址西北部各期城墙与壕沟(原A3探沟西侧)部位进行东西向解剖。
本次揭露的北门属岳石文化晚期,位于1930年已发掘纵中探沟TG44-TG45东侧10米处。通过发掘,发现城门豁口西侧城墙基槽结束部位及门道西侧廊柱基槽。北门西侧城墙结束部位平面呈圆弧形,可见分版版块。基槽西深东浅,呈斜沟状延伸直至地面。门道廊柱基槽与城墙走向垂直,基槽为直壁平底浅沟状,残深约0.4米,平面呈南北向长条形,长9.9米,宽1.15米。所发现柱洞均分布于基槽靠东一侧,现存10个,根据柱洞间距判断原应为12个,直径0.24-0.33米,残深约0.2-0.32米,柱洞填土内可见木柱腐朽后白色残留物,底部均有垫石。
另利于探沟对遗址西北部城墙及壕沟区域进行解剖,探沟为东西向,长约56米。由东向西分别发现岳石晚期、龙山、岳石早期城墙,城墙外侧存在龙山、岳石早期及东周时期壕沟。该区域地势最高,为遗址各期城墙及壕沟保存最完整的区域,各期遗迹相互关系最为清晰。通过揭剖,确定了各期城墙的分布位置及更替关系,亦对每期城墙的规模与结构、后期修葺以及壕沟的清淤过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探沟发掘工作照
岳石晚期北门城墙与廊柱(上北)
岳石晚期北门城墙与廊柱(上北)
岳石晚期城墙主体内侧包夯结构(南-北)
赵国靖《临沂市莒南址坊遗址考古发掘与收获》
址坊遗址位于莒南县朱芦镇址坊社区东南约600米,刘家东山村西北300米,址坊村废弃砖窑厂东南侧,瓦日铁路南侧。遗址位于盆地中央,地势相对平坦,东近考山,北望甲子山,西北接灯笼山,西望龟山,绣针河及其支流从遗址西侧和南侧流过。遗址早年受砖窑厂破坏严重,现遗址平面形状为不规则形,南北最大径约110米,东西最大径约7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该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属鲁东南,距黄海直线距离22公里,距日照尧王城遗址18公里。
为配合鲁南快速铁路客运通道莒南段工程基本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7年12月至今对址坊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本次发掘清理面积450平方米,共布5米×10米探方9个。已清理灰坑11个、灰沟2条。除1个灰坑属于周代外,其余遗迹皆属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灰坑形制均不规整,沟1和沟2均为南北向,沟1宽 9.6—14米,深0.7—1.38米,填土可分5层,时代跨度从龙山文化早期至晚期早。沟2宽7米,深2.5米,填土可分为5层,时代约属龙山文化中期。主要出土有陶鬶、罐、盆、甗、壶、高柄杯、单把杯、觯形杯、圈足盘、鼎、纺纶等残片。陶器陶质以夹砂为主,少量夹细沙和泥质,陶色以灰黑、黑陶为主,少量红陶和白陶。
址坊遗址地处鲁东南沿海区域,龙山文化面貌属于尧王城类型。该遗址出土夹砂灰陶、黑陶鬶残片较为少见。另外还出土一批可修复的陶器双耳尊、罐、器盖、匜形盆、圈足盘、鼎、觯形杯、镞等,石器如石刀、镞、斧、锛、镰、锤等。为研究山东龙山文化陶器演变,以及临近区域间文化联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发掘区被占压示意图
出土陶器盖
沟2平面与剖面
发掘区
韩辉《2017年鲁故城考古新收获》
2017年度鲁故城考古工作较多,成果丰富。鲁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继续推进,完成了郭城北城墙解剖,望父台墓地开始了揭露发掘。为配合曲阜西城区旧城改造,2017年5月至12月老农业局遗址进行了发掘。
城墙解剖探沟纵跨城内居住址、城墙和内外壕沟,长122.70米,宽4米,由南向北分成4×10米的12个方。方向15˚。此处城墙由内向外,由低向高,计6次建筑活动,总宽38米,现高7.5米。结合这六块城墙和城濠出土遗物和对应关系,夯、筑工艺及相关层位,把城墙初步定为六期。城墙相关层位关系丰富,共五组:春秋中晚期Y1→二期城墙(含春秋中期陶片)→春秋中期H30→H20→春秋早期晚段H21→生土;二期城墙→M17→一期城墙(出土春秋早期陶片)→Z1、早期活动面和堆积(含春秋早期陶片)→生土;G2(城墙顶部外侧排水沟,战国中期)→五期城墙;G5(战国晚期)→五期城墙,应于六期城墙对应;G3(战国末期)→墙、濠之间隔断,为最晚期单位。城墙始建年代为春秋早期,堆筑,叠压春秋早期堆积、活动面和灶址。此后又有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战国早、中、晚期城墙。可与鲁僖公筑城、越国北上、楚国灭鲁等历史大事件相对应。城墙堆夯筑方式由堆筑、集束棍夯、圆头单棍夯到平头单棍夯。此处战国早期出现穿棍,除了早期堆筑城墙外,均分段版筑,总体呈现下部倾斜堆筑,上部平夯的特点。城墙下部及内侧遗迹丰富,有陶窑址、灰坑、水井、墓葬等。是一处春秋早期到春秋晚期生产活动为主的遗址。
老农业局遗址位于曲阜城区西部,鲁国故城中西部,坊上村西南200米。发掘面积约2600平方米,方向11度。计有灰坑198座,墓葬56座,井12眼,路2条,沟9条。时代为龙山早期、东周时期和汉代。以东周时期为主。
龙山早期发现黑灰褐堆积层和1窑、1坑,遗物可见鼎、白陶鬶、钵、罐、器盖等。春秋中、晚期窖穴区位于西北部地势较高处。南部为东周墓地,时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发掘各类墓葬53座。瓦棺葬3座,瓮棺葬5座,中小型竖穴土坑墓45座。基本呈南北向,头向北。长3.20-4.2米,宽2-3.5米,最大者南北长6.2米,东西宽4.8米。葬具多呈一棺一椁,少见2椁1棺,一椁2棺和单棺。葬式基本可见仰身直肢葬。盗扰严重。墓葬东西向排列,大致分4排,排列规矩,有完整规划,由南向北而葬。大部为并穴墓。在墓区东部,发掘瓦棺葬3座,瓮棺葬4座。时代也为战国时期。墓地北部为东周、汉代沟和路。器物多放置于棺椁之间,种类有铜器(109件)、陶器(79件)、玉石器(10件)、骨角器(24件)等。铜器有鼎、簋、盘、匜、豆、周、敦、车马器、剑、戈、殳等,陶器有盖鼎、盖豆、壶、罐、鬲、盂、卮等,玉石器有圭、猪龙等,骨角器出土彩绘鹿角,骨梳、骨串饰等,另外出土有大量贝币和一件金器残片。曲阜老农业局遗址发现有目前鲁城内最早的龙山早期遗存,为了解古文化源脉提供了资料;东周时期遗存丰富,呈现“聚族而居、聚族而葬” 面貌,墓葬规划整齐,为“士”一级墓地。遗物众多,M6出土青铜器鼎和陶罍在滕州大韩墓地出土有同类器,为解读该区域古国、古文化面貌提供重要考古材料。
城墙与城壕剖面图
夯窝
老农业局墓地平面图
墓葬出土器物
墓葬出土青铜器
董文斌《齐故城小城北门遗址的发掘与勘探》
临淄齐故城分为大城和小城,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共有5座城门,分别为东墙、北墙、西墙各一个,南墙二个。经勘探初步了解北门位于北墙中部偏西,西距大城小城结合处约90米。
小城北门遗址为齐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小城北部展示区的重要节点,主要目的是确定城门是否成立、城门内外侧的结构以及城墙宽度。该遗址自2017年6月23日开始发掘,至12月20日基本发掘结束。发现金元、唐代、汉代及战国末期等时期的墓葬、灰坑、道路、灰沟和水井遗迹90余个,出土器物以汉代陶罐和战国瓦当为大宗,铁器、石器及骨器较少。
本次发掘区内共发现南北向道路4条,与早期城门建筑有关的遗迹为L1,耕土下即发现,长度约70米,宽约3.2~6米,南北向道路,与城墙走向基本垂直;整体堆积深度达1.5米,延续时间较长,堆积共分为8层,顶部为近代、金元、唐代时期道路,底部四层为早期道路,时代为战国至西汉,宽3.2~3.4米,厚约40厘米,可见有明显的三条车辙,宽度1.1米;早期道路两侧均为夯土,基本可认定此处为齐故城小城北门。
北侧出入口位置道路变宽,有较大区域均为路土,根据勘探可知北向有三条道路,一条为靠近城墙,与城墙走向一致,宽度较窄,堆积较薄;一条为东北向,道路较宽,堆积较厚;一条为偏西北向,依走势应通往大城西门。
南侧出入口两侧为大规模夯土建筑,具体形制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勘探工作。
遗址航拍照
勘探示意图
L1中部通道
L1南部通道剖面
朱超《枣庄东江遗址发掘收获》
东江遗址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东江村南侧约100米处,以东周遗存为主要内涵。遗址分为东、西两个台地,东西总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达750000平方米左右。
2017年9月,为配合枣庄庄里水库基本工程建设,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对其东台地进行考古发掘。同时受省局委托,我院选定该遗址作为山东省第四期文物干部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实习地点,学员以各地市文博单位业务人员为主。
本年度共发掘2800余平米,以灰坑为主。于发掘区南部发现大型建筑夯土基址1处,平米呈东西向长方形结构,长27.09米,宽9.9米,面积约270平米。另于台地西侧断崖处发现南北向夯土城墙残迹,仅存城墙东侧宽约1米的部分。城墙外侧发现存在壕沟,口部宽约17.5米,残深约3.2米。另有极少量墓葬,灶、沟等遗迹。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少量石、骨、蚌、铜器,共计约100件左右。
根据遗迹相互叠压、打破关系,发掘遗迹时代大致可分为春秋早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晚期三段。其中,春秋早期遗迹数量较少,与早年发掘小邾国国君墓时代相近,除个别大型窖穴外,春秋早期大墓与发掘区间存在一个不规则大坑池(池苑?),坑内堆积以淤积层为主,为长期水浸形成。春秋晚期及战国早期遗迹以发掘区北部少量窖穴为主。战国晚期为壕沟废弃年代,以大量圆形窖穴、壕沟内堆积及南部大型建筑基址为代表。城址破坏严重,目前可以明确的是西、北两侧城墙及壕沟,东、南两侧城墙与壕沟由于“农业学大寨”取土造地无法确认,依上世纪60年代卫片估计,该城面积约4万平米左右。从现有发掘资料初步判断,现存东台地西北角区域即为该城城内范围,城墙均依靠台地边缘起筑,未发现存在基槽的有力证据,城墙经解剖,从被其打破灰坑及其夯土内包含陶片均属春秋早期,说明城墙的修筑时代应不早于这个时期,从外侧壕沟内的堆积看,壕沟废弃年代为战国晚期。因此,从现有资料来看,无法确认该城与春秋早期大墓存在直接联系。
发掘现场工作照
发掘区全景
西城墙残迹
大型夯土基址
王龙《滕州前台墓地2017年度考古发掘》
前台墓地位于滕州市羊庄镇前台村东南近200米处,地处山区缓坡地带。根据一东西向冲沟可分为南北两部分。为做好庄里水库工程区文物保护工作,继2016年下半年对冲沟南侧进行发掘后,2017年上半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滕州市博物馆又对冲沟北侧水库大坝占压区进行了清理发掘。
本年度发掘区地势略平坦,南部近冲沟处土层较厚,北部为略高岭地,基岩较浅。发掘工作自2月中旬起,5月底结束,持续约三个月,共发掘墓葬238座。其中东周墓葬193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多木质一棺一椁。除一座双室合葬,其余均单室墓,部分异穴合葬。人骨保存较差,多东向,可辨者均仰身直肢葬。瓮棺葬一座,可能为儿童墓。出土器物一百余件,多为陶器,器型有罐、鬲、壶、盂、盒、鼎等。另有铜镞、玉料、铜带钩、铜铃等数件。北朝晚期至隋代墓葬45座,多为石椁墓,大部以碎石块垒砌而成,部分可见木棺痕迹。少量单室,其余双室至四室不等,各室间以石板相隔。出土器物有瓷壶、瓷罐、瓷碗、陶罐、铜镜、铜钗、铜环和铜钱等。
该墓地年代跨度较长,各时代墓葬分区明显。形制多样,结构具有特色,出土文物较多,为鲁南地区墓葬形态和社会状况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发掘区航拍图
东周墓葬示例
隋代墓葬示例
隋代瓷瓶
王春云《枣庄前台北汉墓群》
2017年3月-10月,为了配合庄里水库的建设,对前台北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200余座 。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墓地的南部兆沟,其余三个方向的兆沟因取土破坏未找到。通过打破关系跟出土器物判断,墓地北部的墓葬年代应为西汉末期,往南墓葬年代随之变晚,年代为新莽时期及东汉。
通过出土的两枚印章及墓葬的朝向和多组墓之间的打破关系来看,前台北墓地应为多个家族的共同埋葬地点,换而言之前台北墓地应为一处公共墓地。通过墓葬之间的打破关系又可以验证“父蹬子肩”的记载。
前台北墓地位于薛河支流东江南侧台地上,与海子汉代聚落址隔河相望,似又可印证汉代“视死如视生”及汉代人的阴阳观念。
墓地全景
墓葬示例
汉墓出土釉陶壶
李振光《滕州市后掌大汉代、宋金墓葬的发掘》
墓地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村东北,为配合省道345的改建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滕州市汉画像博物馆于对墓地进行了揭露发掘。共发掘墓葬58座,其中汉代墓葬46座,宋金墓葬12座。
汉代墓葬皆为石椁墓或石室墓,墓向多为西南或东南向,少数墓葬北向。用石板垒砌呈石椁或石室,墓葬分一椁室、二椁室或三椁室,石室墓带斜坡墓道,有前堂。墓中随葬有陶器。
宋金墓葬中大型带壁画石室墓1座、台阶墓道砖室墓10座、砖椁墓1座。砖椁墓:用青砖砌筑方形墓椁,内摆放散乱骨架,不见器物。应为迁葬墓。砖室墓:用青砖垒砌而成,南向台阶短墓道,弓形墓门,雕砖门墙门楼,门外用青砖封门。短甬道。扁方形墓室,四壁用青砖砌筑斗拱、门窗、灯台,有的砌筑有棺床。骨架摆放在棺床上或墓室底部。少见器物。皆为迁葬墓。大型石室墓位于墓地的北部地势高处,用拆解的汉代画像石墓石板砌筑而成。南向台阶墓道,南向墓门,石头雕刻门扉两扇,弓形顶南北长甬道,东西两侧砌筑平顶耳室。墓室位于墓葬的北侧,有墓室门与甬道相通,门扉两扇,同墓门。正方形墓室,下砌底座,直立石壁,上筑过梁,顶部用八层石板垒砌八边形穹窿顶,上盖藻井石。存彩色壁画五副,分布在墓室门两侧和其余三壁上。墓门两侧各绘一立人,东壁绘宴饮图、北壁绘侍寝图、西壁绘游乐图,墓室顶部原有红色彩绘,仅存零星斑痕。石室墓在墓门外出绿釉瓷碗2件,内有毛笔红色颜料。墓内出崇宁元宝5枚,该墓的埋葬当在1102年或以后,为北宋晚期墓葬。墓内骨架散乱,由于盗掘,位置及葬式不清。其埋葬性质无法确定。
墓地的发掘,为滕州市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北宋带壁画石室墓的发掘,在山东地区少见,对研究宋代的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后掌大墓地全景
汉代墓葬
北宋壁画墓
金代砖室墓
壁画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