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遗址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专家咨询会在枣庄召开

2017年10月23-24日,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海子遗址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专家咨询会在枣庄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水下考古中心、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有关专家及市县区文物主管部门、水利工程部门的有关领导受邀参加本次研讨。

海子遗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海子村东北部,面积约50000平方米。为配合庄里水库取土场施工,2017年6月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郑州大学联合启动考古发掘,截至目前发掘面积共3000余平方米,发现汉代房址、道路、儿童墓葬多处。综合前期勘探和现有发掘成果,初步推测海子遗址为一处具有相当规模且有界沟或界墙的汉代聚落,其规模等级可能对应汉代的“里”。



海子遗址航拍图

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考古发掘现场,听取发掘单位和水利工程部门的汇报。


会议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同修院长主持,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进行工作汇报,与会专家和领导充分肯定了海子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价值和内涵,并就下一步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先生对发掘工作作出肯定评价,他认为本次发现的汉代聚落非常重要,有着区别于其他已有发现的特殊性,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与生产方式值得思考。鉴于本次考古发掘是配合重点工程施工而进行,时间紧任务重,应在工作中抓住重点,以做清遗址整体格局为主要目标。建议发掘单位和工程部门应互相理解,有效沟通,共同做好库区文物保护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白云翔先生认为本次发掘是科学规范的,并认同发掘者对遗址性质的判断。海子遗址体现出一种新的汉代聚落类型,因同时期的石构建筑极少见于长城以南地区,因此海子遗址的发掘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他指出发掘工作仍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宏观上需要卡准遗址范围,中观上需更多关注聚落内部结构及功能分区,微观上要尽量做清楚每一处建筑单元及单体建筑。建议下一步工作主要采用探沟的形式进行,在科学严谨的前提下,积极清理,大胆设想。鉴于遗址发现的重要性,建议发掘单位与工程部门协商划定保护范围进行原址保护。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田野考古部主任信立祥先生对发掘工作做出积极评价,他认为海子遗址非常重要且独特,石构建筑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同等级规模的汉代聚落以往发现较少,因此本次发掘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发掘面积有限,尚无法对遗址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聚落内部的独立院落布局也不清晰。因此发掘工作需按照规程继续推进,建议主要采用探沟方式,以长探沟了解遗址整体布局,以道路为线索了解内部分区,在细部上做出几处具有特色的院落。建议发掘单位划定遗址范围,工程部门对原取土场进行适当调整,对遗址实行原址保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先生指出汉代山东地区人口繁茂,经济发达,学界对山东地区汉代考古关注度较高,遗址出土的大量板瓦、筒瓦也表明聚落中房屋稠密、人口众多的现象。本次发掘取得了一定成果,下一步发掘中应统筹考虑所有聚落构成要素,以较小面积解决主要问题,力求揭示遗址整体布局及聚落性质,如水井分布等细部布局问题也应引起重视。另外,需要结合周围同时期墓葬材料,探讨宏观视角下的聚落景观。建议对遗址所在区域进行地理环境调查,了解可利用资源储备,从而为全面认识这一地区汉代聚落提供帮助。对于文物保护的问题,应充分吸取过去的教训,及时有效地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对这一珍贵遗址的毁灭性破坏。

山东省水下考古中心主任王守功先生回顾了山东地区汉代考古工作,指出中小型聚落的发掘与研究是其中的短板和缺环,本次发掘非常重要,可作为山东地区中小型汉代聚落考古的开篇之作。建议发掘者对界沟、界墙的使用、废弃年代及聚落的性质和功能等问题做深入思考。下一步勘探、发掘工作应更加细致,牢固树立课题意识,在勘探中合理借鉴采纳各种技术手段,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遗址整体布局。庄里水库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方案,确立基本思路和工作理念,统筹考虑各项因素,由发掘单位与工程部门合作进行。


与会专家讨论后一致认为,海子遗址发掘工作科学规范,发现的汉代聚落具有重要考古研究价值,填补了山东省汉代考古的空白。为进一步搞清海子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布局结构,建议适当扩大发掘面积。鉴于海子遗址的重要性,建议调整原定取土场,对该遗址实施原址整体保护。文物部门与工程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沟通,相互支持配合,以保证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专家发言结束后,郑同修院长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各位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并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