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明研究员谈“新石器时代的东亚玉器:观念与艺术的浪潮”
2017年2月9日,我所邀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研究员作《新石器时代的东亚玉器:观念与艺术的浪潮》讲座。其演讲共分八个部分,全面梳理了中国史前玉器玦、玉雕龙、璜、琮、璧、刀、圭、璋等器类的来源、发展、演变,并分析了这些玉器所承载的权力信息和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和礼仪等级观念。
环形玦起源于北方地区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其后逐渐往南方扩展,到凌家滩、菘泽、良渚文化中得到广泛认可,往西扩散至巫山大溪文化。其功能也由耳饰发展到配饰,在良渚文化时作为玉组配的组成部分。
玉雕龙起源于红山文化,也有一个由南往北的传播过程,在凌家滩和良渚文化中都有发现,并构成了良渚神人兽面像的组成部分。璜的形成当与玦的功能转变有关。
璧的南传过程中经过大汶口文化的中介,邹县野店、新沂花厅都发现有红山文化风格的环璧。在巢湖地区的凌家滩遗址形成了璧的标准形制。良渚文化中琮、璧、钺成为最重要的玉器组合。从而创造了中国史前最发达的玉器文明。通过分析良渚文化琮、璧、钺、三叉形器、冠状器在太湖地区的三重分布圈,说明良渚玉器的品质、数量、种类、组合、形制和纹样是身份、等级和地位的象征,也是良渚文化观念和信仰的载体,玉器的分布反映出聚落等级和规模的差异。
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以琮、璧、钺、刀、圭、璋和神像为主要器类的玉器广泛分布于各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中,并形成了黄河上中游、黄河下游和长江中游玉器文明的三角形关系。这些玉器在海岱、两湖、陕北晋南和甘青宁地区存在不同的组合和分布关系。如海岱地区刀与钺并存;陶寺主要是钺,基本不见刀;石卯遗址刀、璋并存;后石家河文化则不见刀、钺、璋,其玉器种类以神人像、虎、蝉为主。
玉器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有一个此起彼伏的过程,方向明先生称之为观念与艺术的浪潮。他总结说:“玉器考古学研究的基础是田野考古,野外配伍关系和出土层位的认定,将玉器研究置放在考古学的时空框架中。加大琢玉工艺的研究,现阶段琢玉工艺研究并不完全是“实验考古学”,而是对于成器的工艺特征判读,以及琢玉操作链的复原。玉器静态的‘玉器群’(种类和组合)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共同体的认同,包括墓主身份、等级和地位,聚落等级和规模。形和纹样反映观念意识形态、原始宗教信仰和礼仪等级制度。动态的就是考古学文化交融和发展、社会组织变迁和嬗变、观念意识形态的进步和程度,所谓‘传承、吸收、融合、创新’。动态的过程——浪潮,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玉器作为高端手工业和高端美术品,其耗时费工的奢侈性、故弄玄虚的神秘性、艺术形式的僵化性,虽然有《礼记》所载玉十种特质来比喻君子的十种美德,反映了“玉”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中国文化上的极其特别的地位,但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整理者:张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