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洪彬研究员谈“殷墟考古六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交流会系列讲座(一)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交流会举办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岳洪彬研究员受邀来我单位做学术报告。2017年1月11日晚,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工作站,岳洪彬先生向山东省所内业务人员以《殷墟考古六题》为题开展讲座,讲座由孙波副所长主持,所内全体业务人员参加。岳洪彬先生长年在殷墟从事一线的考古勘探、发掘及研究工作,对于殷墟的考古资料、相关文献资料信手拈来,对于殷墟遗址的工作思路、遗址布局、相关考古遗物各方面等均有系统的研究及独到的见解。整个演讲内容丰富,有学术史的回顾、考古学方法的探讨与反思、近年重要的考古学发现的介绍,也有岳洪彬先生在殷墟的多年考古工作和学术研究中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探讨。
岳洪彬先生的讲座分为六个部分,首先回顾了殷墟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历程。自从1928年开展科学的发掘以来,殷墟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殷墟的考古工作经历了1928-1937年的开创期、1950-1957年的恢复期、1958-1997年的工作基建发掘为主;而1997年至今,基建发掘与主动发掘相结合,发掘方式有很大改进,对于殷墟的认识也与之前更加深入。
第二部分殷墟遗址的分期与年代,从陶器、铜器和甲骨刻辞三个方面的分期和年代研究探讨了遗址的分期和年代研究。目前陶器和铜器的研究学术界较为普遍的采用将殷墟遗址的晚商文化遗存分为殷墟一期至四期的。
第三部分介绍了殷墟遗址的分布范围,对其分布范围的认识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目前所认为的遗址面积为36平方公里,但是岳洪彬先生也指出,实际的分布范围应当更大。
第四部分介绍殷墟遗址的主要内涵和近年的主要考古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洹北商城的发现和确认,殷墟遗址的内涵除传统的殷墟遗址之外,还包括洹北商城。2001-2002年间发掘了面积近1.6万平方米的宫殿区1号基址。而传统殷墟遗址在宫殿宗庙区、王陵区、手工业作坊区、墓葬群等各方面都有新的发现,不断刷新对殷墟、商代宗庙建筑、手工业发展水平的认识。
第五部分介绍殷墟遗址族邑的构成,岳洪彬先生将道路、池苑、建筑基址、水井、窖穴、灰坑、手工业作坊、墓葬等各类遗迹及发现遗物作为线索,探讨殷墟遗址的族邑的构成。
第六部分探讨了殷墟的布局及演变等方面。岳洪彬先生认为整个殷墟遗址是以多点布局,由点的发展,最后形成面,最早的殷墟是有明显的规划的。
在讲座的最后,岳洪彬先生指出,经过从1928年至今近90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目前殷墟的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确认宫殿宗庙区和王陵区,基本确认殷墟作为商王朝晚期都城的性质。在手工业作坊址、族邑布局、墓葬制度等方面也有不少的认识。但是也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仍有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探索,岳洪彬先生着重指出以下几个需要重点研究的方面:殷墟都城的资源的控制方式,与周边区域商文化遗存的关系、例如山东、湖北地区的商文化遗存。殷墟遗址今后仍有许多工作任务。
讲座后,岳洪彬先生与所内业务人员进行交流。从田野考古发掘中遗迹的清理、对大型都城遗址中遗迹布局的认识等田野考古中的问题,到甲骨文、青铜器纹饰、族邑、族群等学术问题等都有深入讨论。
岳洪彬先生还特别指出,山东地区与商王朝联系紧密,商代时期的大辛庄、苏埠屯等遗存非常重要,特别是苏埠屯从遗迹现象、考古遗物上都表现出与商王朝高级贵族的亲缘属性。山东地区的商文化研究仍需进一步研究,希望今后由机会同山东省文物考古所开展合作,也希望年轻的业务人员重视山东地区商代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