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2年度田野考古交流会纪要(二)

昌乐八里庄遗址

  潍坊市昌乐县八里庄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于2022年4月22日——11月4日进行,项目用地内共发掘汉代、金元、明代和清代墓葬129座,采集一批陶、瓷、铜、铁玉等文物共计300余件;发掘汉代陶窑5座,年代大部分为西汉时期;发掘遗址2处,其中,遗址Ⅰ实际发掘面积为620㎡,主要清理了一批东周时期的灰坑;遗址Ⅱ实际发掘面积为400㎡,清理了龙山、汉代和金元时期灰坑共16座。八里庄遗址的发掘,为我们对该地区进行东周至明清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实物资料。

(汇报人:郭翔)

遗址全景

汉代墓葬M121

金元时期墓葬M60

清代墓葬M6

汉代陶窑Y4

遗址Ⅰ发掘完后全景

琅琊台遗址

  琅琊台遗址2022年度发掘区分大台、小台和“窑沟”三个地点,主要收获有:大台发现最上层台基北边缘及东北角,其北被一条明代沟打破。小台北部通过探沟发现夯土台北侧为大面积垫土,台基夯筑于垫土层上。“窑沟”地点发现秦代砖瓦窑9座,大小、形制相近,排列有一定规律,出土大量建筑材料,包括板瓦、筒瓦、瓦当、砖及陶管道等,发现较典型的秦代夔纹瓦当。

  发掘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山顶高台建筑的认识,对小台结构有了直观的了解,发现的窑址为相关建筑年代判定和分期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汇报人:吕凯)

琅琊台各发掘区位置分布(西南-东北)

琅琊台大台东北部发掘区正射影像(上为北)

琅琊台窑沟发掘区全景(上为北)

琅琊台窑沟发掘区秦代窑址Y1(上为北)

窑沟发掘区出土遗物

临淄相家南墓地

  相家南墓地位于晏婴路以北,雪宫路以东,相家生活区以南,闻韶路以西,东北距齐国故城5千米。遗址整体呈东西向的梯形,东西约300、南北约100-120米,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

  2021年11月17日-2022年3月,共发现699座墓葬、9座水井和1座灰坑,共计709个遗迹。墓葬时代以战国和西汉为主,少量宋代和金代墓葬。墓地中分布有4座中型和大型甲字型战国墓葬,均被严重盗掘。出土器物近1千余件,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

  大量汉代墓葬的发掘为临淄地区乃至鲁北地区汉代墓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可大大推动临淄地区汉代墓葬形制、葬俗、墓葬布局等的研究,同时4座中大型甲字型墓葬的发掘为临淄地区齐墓增添了新的考古材料,虽被严重盗掘,但其形制完整,位置确定,时代明确,为齐文化的研究和临淄大型墓葬的分布提供了实物资料。

(汇报人:董文斌)

临淄青蓝府墓地

  青蓝府墓地位于临淄区齐都镇,学府路与天齐路交叉口的东北部。2022年该项目发掘面积约25000平方米,发掘大小墓葬及车马坑430余座,墓葬年代主要为战国时期至汉代。

  其中,战国时期多为小型平民墓,葬具为一棺或一棺一椁。此类墓葬通常在四壁挖壁龛或在椁外围建熟土二层台随葬豆、盖豆、壶、鬲、鼎等陶器。个别墓葬墓主身下有腰坑,通常随葬一小狗。

  汉代墓葬以中小型墓为主。其中M22为一规模较大的中型墓,该墓两椁两棺,虽然被盗,但依然发现有温明、铜镶琉璃璧、铜镜、铁剑、铜印、石几等重要文物。此外该墓南部附带一车马坑,包括4辆冥车马。汉代小型墓葬具一般为一棺或一椁一棺,椁为砖椁或木椁。此类墓葬通常在棺内墓主头部一侧放置铜镜,头部有口含、耳塞、鼻塞;胸部有铜钱、带钩、印章;身侧放置铁剑、环首刀等;棺椁之间的南部放置釉陶壶、陶壶等陶器以及漆盒,漆盒内通常有兽骨。

  临淄青蓝府墓地为临淄地区齐故城南郊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掘墓葬为研究临淄地区战国时期至汉代临淄地区齐文化向秦汉文化的演变、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陶器和青铜器工艺及古人类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汇报人:秦超超)

M22全景图

M22出土石几

M22出土石臼

M22附属冥车马坑

章丘城子崖遗址

  本年度发掘位置位于北城门内侧,整个遗址的东北部分,共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揭露自近代到龙山时期遗迹近300处,以东周时期、岳石文化时期为主,主要遗迹类型有灰坑、墓葬、井、窑等,其中NM5是首次发现的随葬有陶器的岳石文化墓葬。此片区域在东周时期,是从事制陶等生产活动的区域,岳石文化时期应是北门的附属区域,龙山文化时期为居住区。通过今年的发掘,对于北城门内侧区域在聚落内部结构及功能区历时性转变有了直观的了解。

(汇报人:房书玉)

发掘区位置示意

龙山文化房址烧烤面

岳石文化卜骨

NM5

NM5随葬品

郯国故城遗址

  为配合郯城一中危房改造项目建设。从2020年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郯国故城遗址西北角的项目拟建区域陆续进行考古发掘,初步表明这是一处制陶作坊。为进一步明确作坊区域的空间布局和功能,2022年度,我们对D区,即认为是制陶遗址的垃圾堆填区域进行了大规模揭露发掘。

  截止目前共清理各类遗迹547个,其中灰坑475个,灰沟20条,窑9个,井11口,路1条,墓13座,灶1个,柱洞5个。遗迹年代以汉代为主,不仅分布密集,数量也较多,类型常见陶窑、水井、灰坑、沟以及垫土面等。所获遗物种类多样,有罐、壶、豆、盆、碗、纺轮、瓦当等陶器,有铁块、铁刀、铁钉、铜钱、铜块、铜环、铜镞等金属器,有石板、石球等石器,也有陶拍、陶垫、陶坯支座等制陶工具。结合往年发掘情况,初步认为D区为制陶作坊取土区,后不断于其内倾倒制陶垃圾、人为铺垫垫土,形成较大的活动面,又在其上进行烧窑、打井等制作陶器行为。遗址持续年代长,以陶窑为中心的遗迹组合有相对早晚关系,部分遗迹显示功能分区,整体来看,应属于郯国故城遗址存续期间内的制陶手工业区。

(汇报人:王子孟)

H694(制陶残次品)

Y14(残窑)

范家村南墓地

  范家村南墓地项目位于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范家村南。共发掘墓葬220座,其中战国墓葬3座、汉代墓葬205座、明代墓葬4座、时代不明8座。战国墓葬分布零散,西汉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分积石墓、主室和侧室合葬墓、砖椁墓;东汉时期墓葬主要为甲字形土坑竖穴砖室,少量长方形土坑竖穴;明代墓葬均为甲字形土坑竖穴洞室墓。该墓地保存较好、出土遗物丰富,对其发掘为该区域战国、汉代墓葬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实物资料。

(汇报人:赵国靖)

西汉早期M179墓壁装饰

西汉中期M19:1铜熏炉

西汉晚期M25

西汉晚期M23:3铜骑马俑

战国晚期M135

临淄陈家徐姚北墓地

  陈家徐姚北墓地位于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陈家徐姚村北。整个发掘区呈不规则形,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共发掘墓葬105座、井3个。其中战国时期墓葬5座、汉代墓葬64座、金元墓葬3座、清代墓葬5座、时代不明28座。从墓葬的形制和规模看,以竖穴土坑墓为主,均为小型平民墓。陈家徐姚北墓地出土遗物丰富,对其发掘有助于深化对临淄地区春秋、战国及汉代社会生活状况、葬俗葬式的研究。

(汇报人:赵国靖)

西汉早期铜戈、鐏M24:5、7

西汉中期M71

西汉鎏金铜带钩M46:2

西汉彩绘陶罐M71

山亭温庄墓地

  温庄墓地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温庄村南,因岩马水库增容工程项目施工发现。2022年6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各类墓葬24座。其中土坑墓5座,石椁墓18座。另有1座未见葬具和人骨迹象。

  土坑墓多仅见一棺,少数有椁。两座头向东,其余头向南。多不见随葬品。推测时代约战国时期。石椁墓多单室,部分双室或三室。椁内多见有木棺痕迹。墓主头向均向南。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器形有罐和壶等,个别发现有鼎、钫等,多置于头端椁上部壁龛内,有一座置于边箱内。还见有铜钱、铁剑和铁刀等。三座墓葬中见有穿璧和树木纹画像石。石椁墓时代集中在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

  此批墓葬虽级别较低且出土器物不多,但仍可为当地战国秦汉时期丧葬习俗和社会状况研究提供重要新材料。

(汇报人:王龙)

温庄墓地 墓葬分布图

单室石椁墓M1

双室石椁墓M4

三室石椁墓M9

土坑墓M15

临淄徐姚墓地

  临淄徐姚墓地位于临淄区晏婴路以南,庄岳路以东,南距淄河约1.2千米,北距齐国故城约5千米,东距后李遗址约4.2千米。2022年发掘总面积约43748㎡,其中和悦府项目约面积36740㎡,立体景观项目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进行田野发掘,共发掘墓葬1300余座。按照墓葬形制特点可分土坑竖穴墓和石棺墓、砖室墓、洞室墓、砖椁墓五种类型,其中土坑竖穴墓又分为中型墓和小型墓。墓葬年代以汉墓为主,少量战国中晚期、西晋、北齐、宋元墓葬,其中战国中期3座、战国晚期21座;疑似秦墓    座;西晋墓葬1座;北齐10座;宋元及以后3座。

  从墓葬形制和规格,该墓地为平民级墓地,且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多为实用陶器、铜器、钱币等,对于了解当时生活状态、经济贸易都有重要价值,进而对了解齐国历史及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依据墓地的布局和墓葬间排列组合、打破关系,表明存在家族性质的墓地,且从汉代以来,盛行聚族而葬的家族墓地,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临淄齐故城周边的汉代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汇报人:赵益超)

墓地从西北向东南方向侧视图

徐姚墓地总平面图

徐姚墓地墓葬形制

徐姚墓地墓葬形制

徐姚墓地出土遗物

徐姚墓地出土遗物

定陶王陵M2

  为最大限度提取各种考古信息,最大可能保护黄肠题凑木椁墓室,定陶王墓地(王陵)M2拆解提取发掘,是在2019年初国家文物局通过的《定陶王陵M2汉墓考古工作方案》的基础上而开展的。该拆解保护工作延续至今,本年度工作主要完成M2整体“黄肠题凑”木椁墓室的第1--4层黄肠题凑木、墓室周边8层青砖等的提取保护与修复。完成相关平面绘图、三维数字化、文字等数据信息的采集等。共拆解提取黄肠木6000余组、文字青砖1709块。提取大量的文字信息,数码照片17万余张,红外照片月8万多张,以及大量文字信息记录等。目前修复文字转5000余块。黄肠题凑木及其他木制构件的保护工作今年正式启动,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定陶王陵M2出土黄肠题凑及其木质构件保护方案》要求以及文物专家意见,采取浸泡药液、低温风冷干燥、自然低温脱水、埋沙保护等多种方式方法开展保护与实验工。

  每组黄肠题凑木表面皆墨书文字,内容包括纪年题记、工官匠作人名,黄肠木厚度、宽度、长度,以及在府库的方位、排列顺序等,另有烙印的官印等。从纪年来上看,历经汉元帝、成帝、哀帝三个皇帝五六个年号,在汉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至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间。从而可判断,黄肠木应为中央少府内工官制作。墓主人死不会早于公元前6年。这为考证墓主人是丁太后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汇报人:崔圣宽)

第一层黄肠题凑

黄肠木表面文字

黄肠木表面文字信息

黄肠木表面文字信息

张店电子信息科创园墓地

  淄博市张店区电子信息科创园墓地考古发掘项目共可分为两期,第一期于2022年2月22日——3月21日进行,共清理墓葬36个,全部为汉代墓葬。第二期于2022年7月28日——8月9日进行,共清理墓葬16座,其中15座汉代墓葬,1座清代墓葬。汉代墓葬按照墓葬形制统计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方形竖穴土坑砖椁墓、长方形竖穴土坑砖室墓、共出土陶、铜、铁、漆器等随葬品,主要有陶罐、陶壶、铜钱、铜镜、带钩等。科创园墓地的发掘,为我们了解淄博地区汉代墓葬的葬制葬俗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实物资料。

(汇报人:郭翔)

科创园墓地一期全景

M2平面

M4平面

M4砖椁侧面

祭祀坑K6

M5出土陶罐及漆盒

东阿王凤轩墓地

  聊城市东阿县王凤轩片区棚改墓地位于聊城市东阿县陈集镇。2022年10月-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唐代墓葬9座。墓葬形制有土坑竖穴墓和带墓道的圆形砖室墓两种,共出土陶、瓷、铜等各类器物二十余件。

  王凤轩墓地为东阿县首次发现的集中分布的唐代墓葬。本次发掘为聊城地区唐代考古学遗存增添了新资料,对于研究唐代山东社会、水文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汇报人:李宝军)

墓地全景

M3

M4

部分墓葬出土器物

部分墓葬出土器物

茌平焦庄墓地

  茌平区河西片区棚户区改造(焦庄墓地)位于聊城市茌平区振兴街道。 2022年7月-1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83座,水井2口,沟3条,时代涵盖宋、元、明、清。墓葬形制有土坑竖穴墓、土坑竖穴舟形砖室墓、土坑竖穴砖室墓、带墓道的圆形砖室墓等,共出土陶、瓷、铜、铁、金、琉璃等各类器物近800余件。

  焦庄墓地应为宋元明清时期的家族墓地,很可能是当时茌平县治居民的公共墓地,也是目前聊城地区发掘墓葬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对于探讨宋元地方城市的空间布局,家族墓地排布形式、建造方式、丧葬习俗等具有重要意义。

(汇报人:李宝军)

墓地全景

宋代墓葬

元代墓葬砖雕桌子

元代墓葬出土器物

明代墓葬

明代墓葬出土器物

兖州颜店新城区域评估及张刘东南遗址发掘

  我院于2022年5-11月,对兖州颜店新城进行区域文物影响评估考古工作,面积17.16平方公里。

  通过区域系统考古调查,确认及新发现6处细石器地点,12处古遗址、5处墓地,时代从大汶口时期延续至宋元时期。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早期,商周时期为主体遗址年代。IB、ID区进行层级勘探,确认6处遗址、1处古湖泊范围、内涵。并对张刘东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主要发现龙山早期小型聚落,灰坑、红烧土堆积、大型坑状遗迹呈规律分布,另有少量战汉遗存。

  区域系统考古工作从调查、勘探、发掘、保护规划方案制定成一体系,为学术研究和“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提供重要考古材料。

(汇报人:韩辉)

兖州颜店新城区域评估区域调查总图

张刘东南遗址发掘遗迹总图

张刘东南遗址出土器物

张刘东南遗址出土器物

齐长城调查勘探项目

  齐长城是东周时期齐国修建的大型防御工程、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落实全省齐长城保护工作专题会议、全省齐长城保护工作动员会议精神,按照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关于加强齐长城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指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制定了《齐长城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方案(2022-2023年)》,获得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国家文物局的批准。2022年7月至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齐长城济南至淄博段进行了调查勘探。

  本次调查勘探的主要目的是探明齐长城消失段的地下埋藏情况,理清“消失段”齐长城的具体走向。寻找与齐长城相关的附属设施和遗迹,为解决齐长城的修筑时代提供线索,搞清齐长城建筑特点与工艺,为齐长城遗址的保护规划和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供科学依据。调查勘探工作基本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重要的收获。

(1)基本探明了齐长城济南段至淄博段土筑长城消失段的地下埋藏情况。探明了岚峪壕堑北侧长城的地下保存情况和走向,完善了齐长城的防御体系。

(2)通过调查,对山岭上的石筑长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部分“消失段”长城大多还保存有基础部分。

(3)探明了齐长城源头处平阴城的位置。平阴城位于孝里镇大街村西,西城墙长约500米,宽约11-25米。始筑于东周时期,沿用至历史时期。

(4)探明了齐长城源头处陡岭西侧墙体的地下保存情况,于墙体两侧发现灰坑12座、灰沟1条、灶址1处、道路1条,这些遗存很可能与齐长城防御有关,进一步丰富了齐长城的内涵。

(5)于长清马山镇马山北的云头山发现两座寨堡遗址,其中西侧一号寨堡墙体内发现大量东周陶片,应是齐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开发了齐长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了运行高效的考古工作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

(汇报人:张溯)

平阴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从平阴城看齐长城(由西北向东南拍摄)

云头山一号寨堡航拍图

云头山一号寨堡墙体情况

墙体内采集到的陶片

山东冶金考古二例

  对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出土炉渣等冶金遗物的初步科学分析揭示了冶炼含硫铜铅矿石并配以锡料直接浇铸以获得高铅的铅锡青铜进行铸币的行为,并结合战国晚期各国钱币普遍高铅的特点,认为钱币作为不具生产使用性质的制品,受“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影响,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铸造高铅钱币,利用铜铅共生矿冶炼所获高铅合金液会产生液体分层的特点,将冶炼工序直接与铸钱工序相结合,可能是一种普遍行为,所揭示的这一铸钱工艺对认识古代铸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滕州大韩东周墓葬出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工作,揭示了该批青铜器可能的铅料来源、器物各类制作材料及工艺特征等技术内涵,并结合上述两例冶金考古科学分析工作介绍了山东地区冶金考古科学分析研究进展。

(汇报人:代全龙)

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出土炉渣基体成分

大韩墓地部分墓葬出土青铜容器锡含量随时代变化规律(带阴影的箱式图对应随葬越式鼎墓葬)

大韩墓地部分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与越地青铜器的比较

大韩M64铜盖豆器盖X射线成像

宁阳制瓷窑址考古调查

  2022年3月,为配合省人文社科课题《汶河流域制瓷窑址考古调查发现与研究》的进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宁阳县博物馆联合对泰安市宁阳县制瓷窑址进行了专项调查,共确认窑址31处,沿大汶河的支流——海子河及其周边区域分布,较为集中。窑址面貌基本相同,以唐代中晚期遗存为主,个别窑址或始烧于隋或唐代早期,延烧至宋金时期。采集的瓷片以化妆土白瓷为主,同时见有青瓷、黑瓷、黄釉、酱釉等,装饰见有白釉绿彩、白釉划花、黑釉粉杠等。器型以碗、盘、罐为主,此外还有杯、盒、壶、笔洗、炉等。装烧工艺主要有支具裸烧、对口套烧、棚架式支烧、匣钵装烧等。此次调查,为认识宁阳制瓷窑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保存状况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汇报人:陈永婷)

老王庄窑址地表现状

高庄窑址地层堆积

东磨庄窑址采集瓷片

东磨庄窑址采集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