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2年度田野考古交流会纪要(一)
1月11日至13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2年度田野考古交流会在济南顺利举行。
田野考古交流会是我院延续了20余年的传统,各项目汇报人济济一堂,就过去一年的田野考古和科研工作进行汇报交流。本次汇报会遴选了30余项考古发掘、调查和勘探项目,此外还有环境考古、冶金考古等科研工作汇报,时代跨度大,类型丰富,成果丰硕。会议期间,北京大学秦岭副教授以《史前文明的考古学研究-以良渚为例》为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以《辽上京遗址城市考古实践和思考》为题、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以《夷夏东西:从多元到一统的重要过渡阶段》为题,先后以线下、线上形式做了三场学术报告,进一步拓展了大家的学术视野。
汇报人风采
过去一年中,我院职工砥砺奋进,共克时艰,全年共开展田野考古项目478项,其中调查勘探项目401项,发掘项目77项。通过调查勘探,共发现遗址90处,墓葬4731座。全年共清理墓葬7283座,发掘遗址面积23220㎡。通过上述考古工作既积极服务、大力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在旧石器考古、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研究、齐文化考古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性学术成果。
沂水跋山遗址
跋山遗址属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2022年度遗址发掘面积50平方米,出土文化遗物10000余件,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其中石制品约7000件,动物骨骼化石3000余件。
1、石制品主要以石英为原料,包括锤击、砸击石核,盘状石核及各类石片,工具类可见石球、石锤、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钻及锯齿形器等。
2、出土的动物骼化石种类丰富,目前可鉴定的属种包括:古菱齿象、披毛犀、原始牛、野牛、普氏野马、野驴、野猪、麋鹿、赤鹿、及小型鹿科等。部位包括头骨、下颌骨、四肢骨及牙、角。
3、在第⑬层发现了完整的披毛犀头骨及古菱齿象相连的尺骨和桡骨、肩胛骨、股骨等,保存相当完整。目前已发现7个古菱齿象下颌骨,至少代表7个个体。
(汇报人:刘禄)
2022年跋山遗址发掘区域
披毛犀头骨
古菱齿象披毛犀原始牛牙齿及骨骼
上文化层出土的动物骨骼化石
砍砸器
上文化层出土石核及工具
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临淄赵家徐姚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路以南,庄岳路以东。遗址北距齐国故城遗址约5千米,东北距后李遗址约4.2千米,南距淄河约1.2千米。属泰沂山系北麓的山前倾斜平原。
此次发掘最主要的收获是在发掘区西侧K21第⑩层发现了大量的旧新过渡阶段遗存。遗址核心区域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平面近圆形,遗址两侧有水流活动冲刷形成的浅沟。总计出土遗物1000余件,火塘3处。出土遗物以动物骨骼为主,陶片、陶塑次之,少量石制品、蚌壳制品。其中陶片标本200余件,包括可复原陶器2件。陶片均为夹炭红陶,可辨部位有口沿、腹部、圜底,初步判断器型为圜底盆。其中口沿21件,分为方唇、圆唇、花边三种,近底陶片14件,穿孔陶片5件。另见有陶塑100余件,质地细腻,形状各异,塑形随意;经过烧制,但火候一般。骨骼标本500余件,以环颈雉鸟类和鹿类为主。蚌壳制品25件,其中穿孔蚌器1件。石制品70余件,石料以石灰岩为主,多为权宜性工具。
遗址距今1.32万年左右,年代框架明确,所处节点关键,正处于晚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气候频繁波动时期,为建立鲁北地区这一时期的地层编年体系及当时古环境的复原提供重要依据。该遗址发现的早期陶片是中国北方地区出土陶器年代最早的遗址之一,也是东亚地区出土早期陶片数量最多的遗址。同时该遗址出土的夹炭陶反应出该遗址是中国早期制陶工艺最为成熟的遗址之一,对研究中国早期陶器起源影响深远。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空白,为认识中国北方尤其是山东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关键证据。此外,遗址保存相对完整,性质明确,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组织形态和人类生业模式有重要的意义,对华北地区旧新过渡研究影响深远。
(汇报人:孙倩倩)
赵家徐姚遗址地理位置
遗址从西北向东南方向侧视图
赵家徐姚遗址地层序列
赵家徐姚遗物核心分布区
遗物分布及红烧土分布
赵家徐姚遗址出土可复原陶器标本
滕州岗上遗址
滕州岗上遗址2022年度发掘区紧临2020-2021年度发掘区西侧,发掘面积约200平米。本次发掘清理各时期遗迹216个,包含竖穴土坑墓16座、瓮棺葬6座、房址6座、柱坑110个、灰坑66个、祭祀性质遗迹12个,时代以大汶口中期遗存为主,另有少量东周时期遗存。该区域的发掘获得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大汶口文化中期的房址及墓葬材料,这对于分析和研究该时期中心聚落社会结构差异、人群居住情况、家庭构成及丧葬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汇报人:张强)
2022年度发掘区全景
单人二次葬大墓M16
单人墓M29
基槽式房址F16
祭祀坑K6
泗水西涧沟遗址
西涧沟遗址位于现泗水县城区内,是一处滨古泗河分布的龙山早期小型聚落。通过发掘,共清理龙山时期灰坑及窖穴175个,聚落核心建筑群1处,附属于相关建筑遗存的柱洞424个,小型房址11处,灰沟3条,墓葬3个。遗址周边古环境信息丰富,见有清晰明确的古地震现象、古代静水水域沉积,为探讨当时人地交互关系提供了理想线索。聚落核心的房址分布区布局清晰、结构明确,且其丰富的建筑类结构遗存保存良好、具有特色,为我们认识分析龙山早期聚落的建筑型式与规划模式提供了非常理想的微观视角。
(汇报人:徐深)
西涧沟遗址聚落布局
遗址核心区大量柱洞等建筑类遗存
遗址中所见的几类柱洞
小型房址F1正射影像
被地震缝打破的龙山房址
临淄杨庄北遗址
遗址位于临淄稷下街道大杨庄村北、临淄大道南侧、乌河西岸。为配合山东爱特云翔大数据公司的建设,2022.5—11月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600平方米。发现有大汶口文化、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共发掘灰坑283个,墓葬24座,灰沟7条,房址1座,路土3条,水井25眼,烧灶1个。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有陶器、瓷器、石佛像、建筑构件、石器等。
大汶口文化遗存为中期或偏早阶段,分布在遗址西北角,残存面积约2000平方米,清理灰坑83个、灰沟4、墓葬11座、柱洞1个。出土陶片以泥质红陶、红褐陶为主,器型有钵、罐、壶等;夹砂红褐陶较少,器型有鼎、器盖。墓葬分布较散,多分布在大沟的一侧,多为单人葬,不见葬具,有的在骨架上面堆放红烧土。墓葬少见随葬品,有的发现有陶罐或绿松石耳坠,整体看多为平民墓。 发现一座特殊葬例,墓圹平面作心形, 人骨沿底部周边作环形埋葬,男性埋在南侧,头向东南,他的脚下方是一例女性,女性的脚下方是一例未成年个体,未发现随葬品。
遗址出土的石佛像残件说明这里分布有北齐、唐代的寺院。宋元时期,发现三组地道,并发现一组战壕遗迹。遗址出土了从北朝到元代序列完整的瓷器标本,数量丰富,为研究淄博窑瓷器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汇报人:李振光)
大汶口文化标本
大汶口文化标本
大汶口文化墓葬
北齐石佛
唐代石佛
北齐白陶壶
金代黑彩四系壶
元代高柄瓷盏
莒南墩后遗址
墩后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西距东夹古哨村1000米,东抵沭河西岸,处于沭河河道西侧1-3级台地。为配合沭河堤坝加固工程建设项目, 2022年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考古队伍,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
遗址年代范围为龙山至春秋,其中龙山、岳石和商文化遗存保存相对较好,西周、春秋遗存破坏较为严重。目前出土的遗迹有:春秋时期的墓葬、商代形制较为规整的水井,商代人牲、马牲(存疑)灰坑,龙山时期的灰沟,此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岳石和龙山时期房址。出土陶器有鼎、甗、盆、盒、鬲、鬶、杯等;石器出土较多,有半月形双孔石刀、凿、锛、斧、铲等;骨器出土较少,有骨锥、针、凿、笄等。
(汇报人:刘云飞)
遗址位置图
龙山文化房址
商代水井
商代人牲坑
龙山文化陶鬶
岳石文化彩绘器盖
临淄孙娄东街遗址
临淄孙娄东街遗址的发掘是为配合临淄学府路西延项目开展,经发掘共发现墓葬60余座,灰坑700余个,水井4眼。项目用地区域内东侧大部分为墓葬区,其内墓葬数量较少且分布分散。最西侧为一处春秋时期遗址,根据出土器物判断遗址主要以春秋中晚期遗迹为主,另有少数晚期宋金时期的遗迹,发掘区内遗迹分布密集,相互打破关系复杂,且经初步勘探,遗址仍向北、西、南部延伸,应为一处春秋时期的大型村落。春秋时期遗址和墓葬区之间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灰坑77个,出土鬼脸足鼎、鬶、盆、罐等遗物年代为龙山中期,推测该区域应有一处龙山时期遗址。
(汇报人:吴玉鹏)
发掘区全景
龙山文化标本
骨针
春秋陶盂
春秋陶豆
临淄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夯土建筑遗址
遗址位于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侧,紧依小城西墙,北部距小城西门约150米。遗址整体分布于小徐村西,黉大道东西向贯穿遗址中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2年5月开始考古发掘工作,通过本年度勘探和发掘工作有了如下的认识:
1、确认了11号基址和12号基址中间连廊的性质,两组建筑相连为一体,组合为一组大型建筑。连廊夯筑而成,东西长10.6、宽4.6米,面积约50平米。12号建筑基址得到完整揭露,建筑组之间以排水渠道相间,东西长43、宽10.9、台基残高1.1-1.4米,总面积470平方米。
2、遗址东南部存在东南门,为基址群的南向通道,延小城西墙及南墙走向。门址东侧为一依附小城西墙的短墙,东西长约7.5、南北宽10米,东侧为遗址群东墙,最北端宽约7.5米。中间有一道路,宽约8米,厚20-35厘米。
以上可知11号建筑基址和12号建筑基址由连廊组合成一体,东西总长67米,面积640平米。建筑基址规模宏大,布局规整,设计周密,夯筑质量高,与稷下学宫的地位相符合。建筑的规模大小不一,布局错落有致也体现了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区分,显示了较强的规划性和一体性。
(汇报人:董文斌)
遗址位置与小城关系图
12号建筑基址侧视图
12号建筑基址平面俯视图
建筑基址南门图
临淄堐付北墓地
墓地位于张皇路以北,新北齐路以东,老北齐路以西,介于临淄齐故城与安平故城之间。于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对堐付北墓地进行发掘。
本次发掘面积70000平方米,共发现3043座墓葬、70座水井、16座灰坑、3座窑址和1条道路。墓葬时代以战国和西汉为主,少量宋代和金代。出土器物1.3万余件,有大量陶器、铜器、铁器、玉器、滑石器、骨器等。堐付北墓地是一处以小型平民墓为主的墓地,其墓葬数量众多且形制多样、分布密集并有多组打破关系,出土遗物丰富,为探讨当时临淄地区葬制、葬俗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材料。
(汇报人:董文斌)
战国墓葬
战国墓葬
战国墓葬出土滑石饰局部
汉代墓葬
壁龛
临淄南马坊战国大墓和车马坑
南马坊大墓位于临淄区齐都镇,北距齐国故城约2公里。该墓规模宏大、建造考究,装饰华美,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墓室、二层台、椁室、陪葬坑等部分构成,总面积1300余平方米。首次发现了加固墓壁的生土垛子和结构完整的木构帷帐,出土了大量装有木柲的青铜兵器。该墓附葬的两座长方形车马坑,是目前山东地区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车马坑。此次发掘是齐文化考古的新突破,为研究战国时期齐国的丧葬礼仪、等级观念以及手工业生产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汇报人:张恒)
墓室全景
墓内陪葬坑
墓壁彩绘帷帐
墓室出土铜矛鉅
一号车马坑(局部)
出土器物
出土玉璜
平度大小河子遗址
大小河子遗址位于青岛市平度市明村镇大小河子村西约600米,西南紧邻胶莱河,总面积约22000平方米。2022年4月至8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本次发掘同时承担了山东省第七期文物干部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的培训任务。
发掘区内遗存以东周时期为主,共发现东周时期灰坑420余个,墓葬24座,窑址5座,水井3口,半地穴房址1座。还清理了金元时期墓葬3座,清代墓葬27座。出土陶罐、陶盂、陶豆、铜剑、瓷碗、瓷罐,石器、骨器等各类器物百余件。
本次发掘丰富了青岛地区的考古材料和文化序列,对胶莱河流域乃至整个胶东半岛地区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汇报人:王杰)
发掘区航拍
东周时期灰坑
东周时期灰坑
东周时期墓葬
宋元时期墓葬
培训班成员合影
范家灌庄遗址
范家灌庄遗址位于泰安市城区东部,1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发现有灰坑、窑、井、柱洞、活动面、灶、沟、墙及道路等不同时期遗存,东周为主要内涵。发掘区发现战国窑址10处,窑址周围有平行分布的沟状遗迹,结合周围灰坑初步推测灰坑及沟与窑址取土、练泥有关。发掘区不同时期遗迹现象的组合,证明此处经历了烧窑、场院、耕种等不同行为活动,有利于探讨不同时期聚落边缘微形态的演变,对深化鲁中泰山地区古代聚落结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汇报人:吴志刚)
南区航拍
Y5
Y9
G13
H62
沂南前葛庄村东遗址
前葛庄村东遗址位于临沂市沂南县界湖街道办事处前葛庄村东约100米处,沂河西岸,高程约115米。遗址南北约150、东西约150米,面积约2.2万平方米。地势较平坦,东部被沂河河道冲刷形成断崖。
2022年8月-11月,为配合沂河上游堤防加固工程沂南段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共发现汉墓16座,灰坑80余个,洼地状遗迹3处。遗址的主要时代可分为西周、东周、汉代等几个时段。以东周遗存最为丰富,汉代遗存以平民墓葬为主,西周遗存较少。前葛庄东遗址汉代墓葬形制完整,为研究沂沭河上游区域的汉代葬制提供了新材料。另外,较为丰富的东周遗存及部分西周遗存有利于完善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进一步的社会研究提供了基础。
(汇报人:孙启锐)
发掘区全景
H1
H1出土陶鬲
K1剖面
M3
M6
M7出土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