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铜礼器使用方法来看西周王朝的版图”讲座纪要
2024年6月6日晚,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临淄工作站二楼会议室举办“从青铜礼器使用方法来看西周王朝的版图”主题讲座。此次讲座邀请日本驹泽大学文化文史系角道亮介副教授主讲,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徐波副院长主持。我院在临淄工地职工、实习学生以及临淄区文物系统部分干部现场聆听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以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铜礼器的器型和铭文分析,指出西周王朝的政治版图比之前想象的要有限一些,并研讨将西周国家描绘成一个“小的王朝”。
一、商周铜器编年研究
通过梳理其他学者对于商周青铜器的研究成果,对周原地区出土的铜礼器进行编年研究。对铜礼器中的铜鼎研究较为完整,将其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并总结出:甲类铜鼎腹部垂腹化发展,由圆底向平底发展;丁类铜鼎器身浅化,鼎足向兽脚蹄足发展;从西周晚期开始,鼎足的剖面呈月牙形、箭头形化;从关中地区出土的铜鼎类型来看,最大的变化开始于西周中期偏晚。
二、西周青铜礼器的分布范围与其变化
通过对商末周初-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和西周晚期三个阶段青铜礼器出土地点的数量和位置的变化,得出青铜礼器在西周中期明显减少的特点,并由此怀疑西周中期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否与周王朝的政治控制有关。
三、西周青铜器的研究
对西周时期不同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做了归纳总结,得出不同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组合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得出三个铜器文化圈的存在,分别是:西周青铜器文化圈,包括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河北、湖北等;华东青铜器文化圈:包括安徽、江苏等;湘赣青铜器文化圈:包括湖南、江西、浙江等。由此提出新的疑问:“西周青铜器文化圈”是否代表西周王朝的政治版图?
四、西周铭文的结构研究
首先通过卫簋、史墙盘等器物上的铭文,总结出一些青铜器上的铭文内容主要是记录王朝与宗族之间的良好关系或者是王朝对于宗族的恩惠,并通过用青铜礼器祭祀的方式,确认王朝的正统性。在此基础之上,角道亮介教授提出制作青铜礼器的人是谁的困惑。
角道亮介教授通过对晋国墓地出土的铜鼎进行分析,得出诸侯国出土铜礼器的类型和其变化与关中地区基本一致的看法。但是由于目前出土的铜器陶范较少,对于青铜器制作地点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学者指出,在考虑青铜器制作者和地点等问题时,需要考虑王朝的作用,并提出青铜礼器有可能是由王室作坊制作,分配给封建诸侯和王畿贵族。除此之外,角道亮介教授对弓鱼国墓地出土的铜礼器进行研究,发现此地出土的铜礼器与关中地区的铜礼器在器型以及铭文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别,由此认为青铜礼器具有在地方生产的可能性,以及表现王朝正统性的铭文在地方上并没有受到欢迎。
通过上述的研究,角道亮介教授认为,西周王朝通过分配拥有赞美周王室铭文的青铜礼器给贵族来实现政治控制,希望通过祖先祭祀使用这些青铜礼器的方式来确认王的权利和权威。但王畿贵族与地方贵族对此行为的态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接受青铜礼器,在进行祖先祭祀的时候使用,表现出对于王权的服从;另一种是接受作为宝贝的青铜礼器,但并不服从王权。
五、铭文内容的分类与分析
角道亮介教授按照铭文中的作器对象,将铭文分为三类:A类为无作器对象;B类为将祖先作为作器对象;C类为将祖先以外的生者作为作器对象。按照铭文的结构,将铭文分为五类:Ⅰ类为无作器者的名字;Ⅱ类为有作器者名字,格式为XX作XX;Ⅲ类为以“子子孙孙”“永宝用”“万年无疆”等为句末结语,规定长期使用;Ⅳ类为表明与周王室直接相关,例如有王的赏赐、征服命令、职位任命等描述,或作器者对这些恩惠的感谢;Ⅴ类为强调周王以外的人。
在此基础之上,角道亮介教授分析了作器对象与铭文结构的关系、作器对象和出土遗迹的关系以及铭文类型与地域差异。
作器对象与铭文结构的关系:在A类铭文之中,Ⅰ、Ⅱ、Ⅲ类的铭文结构比率较多;B类铭文之中,Ⅳ、Ⅴ类铭文结构比率较多;C类铭文与Ⅲ类铭文结构的关系密切。
作器对象和出土遗迹的关系:A类铭文在西周前、中期的墓葬中较多;B类铭文在西周前、中期的墓葬和后期的窖藏中较多;C类铭文在西周中、后期墓葬和后期的窖藏中较多。
铭文类型与地域差异:西周早期墓葬中Ⅰ、Ⅱ类铭文为主,且各地区之间均是如此;窖藏中Ⅳ、Ⅴ类较多。由此认为有利于王室的铭文青铜器不随葬于墓葬里,而是摆放在窖藏里,窖藏铜器代表在宗庙使用的祭器。
西周中期墓葬中Ⅰ、Ⅱ类铭文为主,虽然在王畿周围出现了Ⅳ类,数量不多,在一些地区出现了Ⅲ类。窖藏中Ⅲ、Ⅳ类为主,在王畿地区继续进行“王室式祭祀”。
西周后期王畿地区的墓葬中一般不出铜礼器,在诸侯国地域,Ⅲ、Ⅴ类铭文为主。窖藏中出土青铜礼器的数量增加,以Ⅲ、Ⅳ类铭文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在西周王畿,纵观西周早期至晚期铭文内容与出土遗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Ⅰ、Ⅱ类(以及无铭)主要随葬于墓葬,Ⅲ、Ⅳ类在宗庙里继续使用后摆放在窖藏里。由此看出青铜礼器存在不同的使用方法,可以随葬于墓葬里的铜礼器不代表宗庙祭祀,摆放在窖藏里的铜礼器代表宗庙祭祀。中期、晚期以后,在诸侯国出现了青铜礼器使用方法的地域性偏差,将Ⅲ类铭文随葬于墓葬里,开始使用Ⅴ类铭文。
角道亮介教授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疑问:如果遵守“王室式祭祀”意味着维持王朝秩序,那么背离王朝所期望的礼制就意味着王朝秩序的削弱?
六、西周铜器使用方法来看政治版图
通过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最后总结出青铜器的使用与政治版图之间的关系:西周前期王畿地区与诸侯国区域基本处于接受青铜礼器与祭祀方式的状态,西周后期接受区域逐渐变小,王畿地区尚在维持,但是诸侯国区域逐渐脱离。
讲座最后,角道亮介教授对山东地区出土青铜器的遗址进行归纳整理,并简单介绍了各遗址出土青铜礼器的铭文类型及其特征。
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与角道亮介教授进行了问答,学术气氛热烈。徐波副院长对角道亮介教授表示了感谢,并鼓励大家要不断地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重视基础材料的梳理和类型学的研究。